病毒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40页(3001字)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非细胞结构、能通过滤菌器、能在分子水平上寄生的极小微生物,其大小在15~500纳米之间,一般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甚至几十万倍才能看到。病毒结构简单,多由一种核酸构成的髓核,外包一层由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衣壳及囊膜三部分组成。它不能进行自身的生物合成,需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细胞器来合成自身所需的结构成分并完成自身的增殖。在其过程中宿主细胞出现死亡、解体。有的在宿主细胞的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形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球形或不规则的小体,即所谓包涵体。这些包涵体可以是病毒的增殖场所,也可能是病毒增殖过程的遗留产物。病毒可以借寄主细胞的破裂外逸,或直接从寄主细胞表面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实现机体的内感染。在养殖条件下,一般的传染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和伤口,即吞食病虾或其粪便感染。或水体中的病毒通过健康对虾的伤口进入体内,也可能直接通过鳃体表进入。由于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治疗非常困难。但在增殖和传播过程中,可暂时释放到细胞之外,而其时对许多理化因素都比较敏感,如在55~70℃下1小时内可大部分失活。一些脂溶剂(如乙醚、氯仿、阴离子去垢剂等)、酚类、醛类(如福尔林)等能使很多病毒失去感染能力,氧化物和卤素及其化合物均是有效的病毒灭活剂。

对虾病毒病国内外已报道有15种以上,我国报道有7~8种。大量研究证明,目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的病毒,主要是一种具双层囊膜,不形成包涵体的DNA型杆状病毒,根据其主要发病症状,称为白斑杆状病毒(WSBV),亦称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肝状病毒(HHNBV)等。该病毒可感染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刀额新对虾、黄色新对虾、近缘新对虾、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天津厚蟹、秉氏厚蟹、伍氏厚蟹和日本大眼蟹、桡足类等多种甲壳类动物,其感染组织为胃、前肠、后肠、甲壳下上皮、造血组织、血细胞、淋巴器官、鳃、结缔组织、触角腺、心脏和肌肉等,据报道卵子中亦发现有病毒粒子存在。

养殖池内患有病毒病的对虾,一般症状为体形消瘦;摄食减少乃至停止,胃空;甲壳变软,与真皮结合力差,易剥离、甲壳(尤其在头胸甲上)内表面出现白斑;血淋巴不凝结、与细菌混合感染时,体色呈红色或肌肉白浊。血细胞数量减少;鳃肿胀,变色;失去集群性,游动力明显减弱,多卧于池边浅水区。与支原体、衣原体混合感染,则出现肝胰脏肿胀,糜烂。

该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据报道,斑节对虾受感染后,10小时活动力减弱,24小时左右则出现空胃,约36小时出现红体,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可达100%。

本病的流行季节各有不同,主要与水温有关。通常在18℃以下呈隐性感染,而在水温20~26℃时为急性暴发期。

此外,尚有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等。

病毒病的诊断方法,目前有现场症状分析、T-E染色或Giemsa染色法、电镜、免疫学方法、核酸技术等。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靠加强饲养管理,全面综合预防,其措施为:

1.切断传播途径

(1)把住苗种关,实行严格检疫,选择健康、无病毒虾苗入池。

(2)把住水源关,使用无污染,不带病原的水源。最好用经过沉淀消毒的海水,入池时用密网(60目以上)过滤,阻止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甲壳类动物)入池。封闭式、半封闭式、淡水加盐、地下盐水或浓缩海水等养虾模式,皆是为切断水源传播途径而设立的。

(3)把住饵料关,投喂鲜活饵料应注意饵料来源地,杜绝虾病多发水域的饵料入池,有条件的可进行检疫。无把握者应经熟化后投喂。饵料保证不腐败、不变质。

(4)把住清池关,彻底清淤、消毒,清除池塘自身的病毒传播因素。尤其要注意尽早清除如杂蟹等可以携带病毒越冬的生物,以防病毒横向扩散,感染对虾。

2.优化池塘条件,科学管水、用水,努力营造健康防病的生态环境 由于当前养虾大环境控制和检疫工作的复杂性,想要从根本上消除病毒传染源和切断所有传播途径的理想境界似乎难以实现。幸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对虾感染病毒后不一定发病,可能做为病毒携带者度过一生。但环境压力是病毒病暴发的诱导因素,如过度拥挤,池水的温度、盐度、pH、氨氮、溶解氧等因子的急剧变化和恶化等。因此,应从下列措施上下功夫。

(1)改善虾池结构,使之符合健康养虾的要求。

(2)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

(3)加强水质管理和监测,严格控制换水量,尽量从蓄水池进水,暴雨后要注意及时排淡,尽力保持虾池清洁、稳定的水环境。避免水质的剧变。

(4)要培养好池内基础饵料,并随时采用化肥和水质改良剂等调节水色,努力保持单胞藻的合理的种群组成和密度,避免藻类大量死亡。

(5)有条件的要采用增氧机充气增氧。

(6)改善池底生态环境,如投入沸石、光合细菌等。

(7)开展综合养殖,虾池混养、贝等其他生物,发挥生态调控的作用。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对虾自身的抗病力

(1)加强投喂管理,提高饵料质量。尽量采用全价营养且制作精良的配合饵料。采用营养免疫法,提高对虾的免疫能力。如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0.2%~0.3%)、矿物质(如硒)、酶制剂、促长剂、诱食剂、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等。要严格控制饵料用量,切忌高温疾病多发季节过量投饵。要合理、安全地发挥基础饵料和鲜活投喂饵料的作用,以弥补单一饵料之不足。

(2)合理进行药物防治,但避免滥用药物和药饵。疾病多发季节可以选用一些被实验和实践证明确有实效的药物。滥用药物,尤其是过频过量地滥用抗生素、氯制剂等药物,不但起不到防病治病的预期作用。还会对对虾体内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甚至诱发病毒病。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

(3)在防病毒的同时,不可忽略细菌、寄生虫等其他疾病的防治。诸多研究证明,罹患其他疾病的对虾更易感染病毒病,造成交差感染。他种疾病也是病毒病的诱发条件之一,要注意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