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72页(1336字)

贝类养殖作为整个海水养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养殖品种逐渐增加,现已开展增养殖生产和研究的贝类有30多种。而且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的贝类养殖主要是滩涂贝类的恢复发展期。传统的养殖种类——牡蛎、缢蛏、蛤仔、泥蚶,是当时的“四大养殖贝类”,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省。

20世纪70年代贻贝养殖在山东、辽宁等省沿海率先发展。1973年以来,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先后进行了大规模贻贝南移试养,同时对南方种的翡翠贻贝也开展了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贻贝养殖的发展,70年代中期,贻贝海区半人工采苗技术获得成功,贻贝养殖进入全国性大规模生产阶段。70年代以来,在泥蚶人工育苗、蛤仔土池大面积育苗、缢蛏平畦预报等方面获得成功,使滩涂贝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另外,还进行了青蛤、文蛤、中国蛤蜊、光滑河蓝蛤、寻氏肌蛤等滩涂贝类的人工繁育与增养殖的试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是以扇贝为主、多品种的贝类养殖全面发展的时期。80年代初,在北方开展栉孔扇贝养殖的同时,广东、福建等省也开展了华贵栉孔扇贝的养殖。1980年,辽宁省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并进行了人工育苗与养殖试验。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1983年在我国成功地培育出第一代苗种,1985年开始在全国沿海推广。扇贝养殖迅速发展,扇贝养殖区从山东、辽宁两省沿海扩展到河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的珍珠养殖也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大珠母贝的人工育苗及育珠技术的研究成功,增加了珍珠养殖的种类,提高了生产水平。我国用于培育海水珍珠的贝类有: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又称白蝶贝)、珠母贝(又称黑蝶贝)和企鹅珍珠贝等,主要是前两种。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来,在我国南北方沿海,鲍等海珍品的增养殖,也进入了大规模的生产阶段。此外,魁蚶、紫石房蛤、砂海螂、栉江珧、鸟蛤、红螺等的养殖试验,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世界范围看,海水贝类养殖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原因是明显的,由于人口的增长,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性传统类资源的衰退,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相继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制约,海洋渔业的出路,越来越寄希望于增养殖业的发展。世界上海水贝类养殖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述三国的贝类产量约为世界贝类产量的72%,占亚洲地区的95%以上。日本进行增养殖的贝类主要有:虾夷扇贝、长牡蛎、虾夷盘鲍、大鲍、西氏鲍、盘鲍。此外,还有华贵栉孔扇贝、魁蚶、毛蚶、蛤仔、鸟蛤、珠母贝、蝾螺、日本东风螺等。韩国主要是长牡蛎的养殖,此外,还有鲍、魁蚶、蛤仔、贻贝、珍珠贝的养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