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母贝的插核施术操作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88页(4669字)

(一)施术季节 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施术,对于施术贝的生存及珍珠的培育极为重要。不同季节水温差异悬殊,夏季水温上升到20℃时,珠母贝生殖腺开始发育,水温25℃时则生殖腺丰满,水温25℃以上为珠母贝的繁殖盛期,贝体极虚弱。这段时间,若进行施术,不但操作困难,且术后珠母贝死亡率高,脱核多,杂珠多。寒冬时节水温逐渐下降到16℃以下,细胞小片的增殖和珍珠的形成机能受到抑制,效果也不好。据调查同一插核者在不同月份的施术效果,可以看出、水温达30℃以上的8月份死亡率和脱核率都很高;9月以后逐渐好转。根据水温变化情况,各地施术季节有所不同。一般施术季节多在3~5月,其次是9~12月。

(二)插核工具 插核工具由于使用者的习惯和所用珠核的大小不同等,在种类、规格上有所不同,中国常用的插核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口器 用以张开贝壳进行栓口,在插核时用开口器代替木栓,手术更方便。开口器有两种:一种是专用于栓口的,另一种是栓口和施术两用。

2.剖贝刀 用于切断闭壳肌和取出外套膜进行切片。也可在切断闭壳肌之后、用解剖剪取出外套膜的。

3.镊子 在切片时用于固定、夹取外套膜或脱脂棉。

4.切片刀 用于切取所需要的外套膜,并把外套膜由条状切成方形。

5.篦和钩 篦用于拨开鳃,显露手术部位及检查手术贝质量,或推压外套膜边缘,改善手术环境。钩在开口时用于固定足部,送片送核时用于扩张切口。

6.前导针和通道针 前导针用于开切口,通道针用于疏通从切口至核位之间的通路。前放置核法常用前导针进行开切口和通道,将通道针改为小片针操作更方便。

7.小片针 用于刺住小片送到核位或珠核上,分单刺和叉型两种,前者适用于前放插核法,后者适用于后放插核法。

8.送核器 用于将珠核从切口送至核位,由于所用核的大小不同而分3种,小号用于送直径3~5毫米的珠核,中号用于送5~8毫米的珠核,大号用于送8毫米以上的珠核。

9.手术台 用于固定手术贝,以便施术,可根据需要调节高度和仰角。

(三)插核贝的术前处理 做好插核贝的术前处理工作,可以使珠母贝的活力受到抑制和调整、而处于最有利于施术的生理状态,术后能很快恢复活力,防止在手术时因强烈刺激而引起术后脱核和形成异型珍珠。

未经过处理的珠母贝,其活力较强,施术时受到强烈刺激后,生理平衡失调,活力急剧下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在形成珍珠囊过程中,其上皮细胞处于高柱状和圆筒状细胞阶段的时间较长,然后才转入扁平细胞阶段始能分泌珍珠质。因此珠核上层慢,珠质较差,施术贝死亡率也高。

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贝体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目前,多采用催青的方法,促使生殖腺丰满的贝成熟并排放精卵,以达到较好的插核效果。

催青的具体方法是:在插核前1个月将贝密集装于笼,置于低潮线下的礁石(或水池)中,使贝在大潮期退潮时有短时间的露空或接近露空。此时贝受到升温刺激,涨潮后水位加深而水温下降,同时还受到潮流及各种周期变化的理化因子的影响,促使生殖腺成熟并排放精卵。

此外,还可利用调节水层,日间浅吊、夜间深吊,日晒,剪足丝等方法抑制珠母贝的生殖腺发育。

(四)插核贝和小片贝的选择 插核时需要用两种贝,一种是用来植入珠核的插核贝,另一种是用来制作外套膜细胞小片的小片贝。

1.插核贝的选择 插核贝以2~3龄为宜,个体壳长在7厘米以上,壳宽在2.5厘米以上。凡属下列情况的珠母贝均不宜插核:生殖腺丰满或生殖腺萎缩的;软体部呈水肿状态的;外套膜离开贝壳、足部萎缩变硬、闭壳肌受伤、鳃大部分脱落或烂鳃的;贝壳边缘破损面超过1厘米的;贝壳上有大量穿孔海绵或多毛类寄生的、寄生病灶呈脓状(俗称黑壳病)的。

2.小片贝的选择 小片贝的优劣与珍珠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应选择壳面略带红色并有栗褐色的放射肋、体壮且珠层呈彩虹色或银白色、外套膜缘的黑色素和白斑不多的珠母贝。

经选择合格的插核贝和小片贝分别集中起来,送插核室备用。插核贝和小片贝的比例,一般是12~15∶1。从栓口到送入插核室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0分钟。

(五)排贝与栓口 为了进行手术就必须使珠母贝壳口张开,因此要进行排贝与栓口作业。

1.排贝 排贝的目的是便于栓口作业。在排贝前2~3周要清除附着物,排贝时先洗净浮泥,有足丝的最好剪去,然后将贝腹面朝上密排在木盘或竹箩内、置于水泥池中,2小时后从水中取出,多数贝的壳口能自然张开。

2.栓口 施术贝经过排贝处理后,自然开口的贝即可用木塞栓口,不能开口的可借助开口器将贝壳扩张入塞。栓口要做到既能看清核位,方便操作,又不损坏闭壳肌。栓口后应检查贝的质量,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插核标准的应立即拔去木塞,并按病、伤、弱、肥分类集中,放回海中养殖。

(六)小片的制备 在施术贝植入珠核前或植入珠核后,将预先制备好的外套膜细胞小片送入施术贝体内贴在珠核上,使之形成包围珠核的珍珠囊,并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沉积在珠核上,形成人工养殖珍珠。因此,在插核时必须制备好外套膜细胞小片。小片由珠母贝的外套膜切成。

1.小片的切法 从贝的后方插入解剖刀,切断闭壳肌,然后掀开贝壳将鳃拨开,切下唇瓣下方至肛门腹面的外套膜。切线必须在外套膜肌集束端的外面,切时注意不要碰到外套膜肌集束,以免外套膜发生收缩弯曲,影响切片的质量和速度。

取片以色线为基准,按内外各半或外四内六的比例取片,切成菱形,触手一定要切净。外套膜取下之后放在玻璃板上或湿纱布中,用脱脂棉或海绵轻轻抹去黏附物,要求既要抹去黏液上吸附的脏物,又不使小片上皮细胞受损伤。

2.外套膜小片的染色和药物处理 当小片切成菱形或方形之后,一般都要用红汞、结晶紫(食品红)或铬红等进行染色处理。珍珠场常用红汞水配成3%的海水溶液,处理1~2分钟。

近年来,除了消毒染色处理外,还采用3%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简称PVP)等药物处理,对加速施术贝伤口愈合,促进珍珠层的形成,提高珍珠质量以及缩短育珠期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片经过染色和药物处理后,要保持湿润尽快使用。一般要求从小片切取至插核使用不超过20分钟。

3.小片的规格 小片的大小取决于所用珠核的直径,不得大核用小片,小核用大片。一般珠核直径9毫米以上的、小片一边长度应为3.0~3.5毫米;珠核直径7~8毫米的、小片一边长度应为2.5~3.0毫米;珠核直径5~6毫米的、小片一边长度应为2.0~2.5毫米。

(七)插核位置与插核数量

1.插核位置 可以插核的核位有7个,但目前生产上一般采用3个核位(图4-5)。一个位于腹嵴稍近末端处,即在肠道弯曲处的前方和缩足肌腹面的位置,通常称“左袋”,这个位置空间较大,可植入较大的珠核。另一个在缩足肌基部背面,围心腔和泄殖孔之间,偏于泄殖孔处,通常称“右袋”,此核位用前放法或滚核推片法操作。还有一个在贝体左侧,位于唇瓣腹缘基部与泄殖孔之间,在泄殖孔的鳃轴外缘正下方,通常称“下足”。

图4-5 插核位置

1.心室 2.肾脏 3.消化盲囊 4.胃 5.外唇瓣 6.核位(右袋) 7.内唇瓣 8.泄殖孔 9.腹脊 10.核位(左袋) 11.肠 12.闭壳肌 13.直肠 14.缩足肌 15.核位(下足) 16.心耳

2.插核数量 插核的数量根据手术贝的大小和珠核的规格而定。壳高7~8厘米的手术贝、可插直径5~8毫米的珠核;壳高8~9厘米的手术贝、可插直径6~9毫米的珠核;壳高10厘米以上的手术贝、可插直径9~10毫米的珠核。一般说特大核只插一个,大、中核可插2~3个,小核可插5~8个。技术高超的插核者,最多的可在一个珠母贝中插13个核。通常插核者都使用大、中、小三个规格的珠核混合植入手术贝中,以适应手术贝不同核位的需要。

(八)插核方法

1.检查插核贝和珠核 插核前要认真检查插核贝是否符合使用标准,检查时用平针拨开已栓好口的插核贝,露出插核部位。检查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其他器官和引起软体部收缩。经检查不合格的插核贝抽出木栓,不使用。所用的珠核要求为正圆球形,核面光滑洁白,不得有裂纹。珠核在使用前要用过滤海水洗净。休养期回收的珠核应及时洗净,经消毒后才能使用。不得为了插核方便而剪掉插核贝的贝壳边缘。

2.切口 贝体右侧的切口应在足的基部(即黑白色交界处),左侧的切口应在距基部1毫米处,切口呈弧形,宽度略小于珠核的直径,切口要薄,注意不要伤害足丝腺,手术时切口部位要注意清洁。

3.通道 用通道针自切口推进至核位,推进时可略作左右扩张,但宽度要窄于核径,深度不得超过核位。

4.送小片 经催青处理的贝多采用先送片,后送核的方法,这样操作较方便。送片时,小片针刺在小片前端的1/3处,小片的外侧面(贴壳面)一定要全部贴在核的后背侧上。

5.送核 送核器口径要比核径小,先蘸水后吸核,当核的大部分被送进切口后,应改用小号送核器将珠核送至核位。核与片一定要完全紧贴,核位应略低于核位表皮的平面,不得在核位表皮上面调整核位。当每个贝植3个核时,其插核次序是:先从右侧面切口植入左袋与右袋,然后再从左侧面切口植入下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