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殖的基本方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97页(2318字)

(一)改善增殖场环境 增殖场是增殖贝类栖息、繁殖、生长的场所。其环境条件是决定增殖贝类能否定居和繁殖后代的重要因素。增殖时首先应根据海区条件和特点,选择相应的增殖对象,这样才能达到增殖的目的。

改善增殖场环境包括改良底质、投放人工礁、防除敌害生物、防止水质污染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滩涂贝类来说,改良底质有明显的效果。半人工采苗时可在含泥量较多的海滩,采用整滩、投砂等方法,为稚贝创造附着条件,增加附苗量。播养成贝时,对底质过硬或老化的海滩也可以用耕耘的方法,耙松海滩,促进泥层内有机物的分解氧化,使泥层内有毒物质如硫化氢之类溶于水中而被氧化,从而有利于成贝的生长。

投放人工鱼礁不仅对增殖贝类,而且对鱼虾、藻类都有良好的效果。人工鱼礁可以直接增加贝类的栖息场所和藻类的着生场所,而繁茂的藻类又有利于贝类的附着和聚集。人工鱼礁可以形成涡流、上升流及阴影部,涡流可使饵料生物聚集,为贝类的索饵创造了条件;上升流可促进海底营养盐的泛起、扩散,增加海域的肥沃程度,改善藻类生长环境;阴影部有利于鱼类的栖息、繁殖,还有利于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

防除敌害生物是使贝类免遭敌害生物的侵袭,增加贝类资源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贝类的敌害生物种类很多,能直接危害贝类的有肉食性鱼类、蟹类、海星类、涡虫类、赤潮生物以及某些细菌、微生物等,还有一些生物与经济贝类争夺食料和生长基地,间接地对贝类造成危害。防除敌害生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敌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所以直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防除方法。现在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诱捕、设置人为屏障、生物防除等。

为了保护贝类正常的生长、繁殖,必须防止工业污水等有害物质进入贝类增殖海区造成水质污染,这也是改善增殖场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水质污染对贝类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有毒的溶解物质或悬浮颗粒侵入贝类体内,直接导致贝类的死亡或阻碍其生长、繁殖。二是污染物通过改变海水的溶氧量等破坏贝类的饵料基础,对贝类存活和生长造成间接的危害。三是贝类体内积累大量有毒物质或带有传染病致病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防止水质污染除了禁止工业、生活污废水的有毒成分直接排入海区外,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对工业、生活污废水的净化处理。此外,在选择贝类增养殖场时也应避开有污染源的海区。

(二)苗种放流 就是将一定规格大小的贝苗,放流到自然海区,使其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增加贝类资源量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用于贝类,而且广泛用于鱼、虾类的增殖。贝类苗种放流有两者形式:一种形式是人工育苗放流,即将人工培育的、达到一定规格的贝苗,放流到自然海区;另一种形式是半人工采苗放流,即采集海区的天然贝苗,经人工中间培育到一定规格后,再重新放流到海区。半人工采苗放流可以提高贝苗的成活率和抵御敌害生物侵袭的能力。

在贝类增殖中,苗种放流仅仅是贝类资源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于控制贝类资源生产的种类、分布、生产效率、生产量以及控制该种贝类的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苗种放流与改善增殖场环境的关系,就如同播种与耕耘农田一样。改善增殖场环境好比耕耘农田,建设牧场,苗种放流好比播种、放牧,不改善增殖场环境就不能达到资源生产的目的。因此,苗种放流必须以增殖场的环境为依据,在改善增殖场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放流苗种的生存成长,达到资源增殖的目的。

(三)资源保护 主要是防止人为地酷捕滥采,包括限制采捕规格、采捕季节以及采捕强度等几个方面。

贝类的采捕规格应根据贝类的性成熟年龄、生长率和死亡率等因素而定。在贝类达到性成熟之后采捕,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贝类继续繁殖。贝类生长至一定年龄后,群体所增加的重量,将与自然死亡所造成的损失相抵消。因此,贝类的采捕规格应定在性成熟以后,以及群体生长所增加的重量与自然死亡的重量相抵消的界限以下。

合理的采捕季节应根据贝类的生长繁殖特点而定。应当是在贝类充分利用当年海区的适温生长期和饵料基础之后,肥满度最大、但对繁殖影响最小的时候进行采捕。因此,适温生长期和繁殖期内应当禁捕。

采捕强度是与采捕规格、采捕季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合理的采捕强度应当与贝类的年增长量相适应,是在不降低群体补充量的前提下所能采捕的最大数量。在生产实践中,还可以根据采捕后次年的贝类生长速度,判断前一年的采捕强度是否适宜。若采捕后次年的贝类生长速度加快,但单位面积产量却下降了,则说明前一年的采捕量过大;反之,次年的贝类生长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说明前一年的采捕量偏小。

生产中还经常采用轮捕法限制采捕强度,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区轮流采捕。对某些资源量急剧下降的海区滩涂,应实行封滩禁捕,待资源量回升后再采捕。

维护海区的生态平衡,也是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如近年来由于养虾池排放污水的影响,使泥蚶等滩涂贝类的资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应加强生态保护,以提高贝类资源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