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栖菜的生物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98页(1703字)
(一)羊栖菜的分类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在自然分类系统上属于褐藻门(Pjaeophyta),圆孢子纲(Cyclosporeae),墨角藻目(Fucales),马尾藻科(Sargassaceae),马尾藻属(Sargassum)。
(二)羊栖菜的形态构造 羊栖菜藻体呈褐色,一般高60~80厘米,长的可达1米以上。外形可明显地分为根、茎、叶、气囊四部分。根呈圆柱形,具分枝,匐匍地固着在基层上生长。茎部直立细长形(图6-13),粗3~4毫米,向外生育分枝,主枝和分枝很清楚的可区分,因此有明显的主轴。叶初生的扁而厚,为卵圆形,在较大的藻体上多半分布在下部,表面有毛窝,叶缘平滑或具有稀疏的锯齿,叶柄短小。在藻体长大的过程中,向枝的凹方,互生或轮生地长出棍棒状或茄子形的叶。茄子形的叶上部膨大中空;棍棒状的叶髓部有时常裂开收缩而出现中空的现象。叶在生长的过程中,有自下向上脱落的趋势,在枝上留有痕迹。稍大的藻体具有气囊,呈纺锤形,顶部向外延伸成针形的冠叶。
图6-13 羊栖菜的外形
1.幼体 2.成体 3.基部
藻体内部由表皮、皮层及髓部三部分组成。表皮由单层长方形的小细胞紧密地排列而成。皮层分内、外两层,外皮层由3~5层圆形细胞组成;内皮层的细胞较大,纵切面呈椭圆形(图6-14)或长方形,较外皮层厚,由8~12层细胞组成。髓部由3~4行细长的长柱形细胞组成。生长方式是由顶端细胞进行立体型的分裂。髓部在顶端下5~6层细胞方才开始分化形成。色素体粒状,自表皮细胞向内逐渐变少,到了内皮层已不见存在。细胞的形状和分化情形,随着藻体的年龄及部位的不同而有出入,通常在枝端不见髓部,同时内皮层细胞呈多角形。在叶部的皮层细胞较不发达,约有3层。气囊部除皮层细胞较薄外,髓部细胞常裂开变为中空,仅在内壁上有1~2层残存的髓部细胞。
图6-14 羊栖菜的切面图
1.顶端纵切面 2.茎部横切面 3.气囊横切面 4.叶的纵切面
(三)羊栖菜的繁殖及生活史 羊栖菜为雌雄异体有性繁殖。成熟的藻体,自叶腋间长出生殖托。生殖托上长生殖窝,精子囊及卵囊由生殖窝内壁的生殖层上长出,周围有保护性的隔丝分布。每一卵囊内含1个卵。成熟时,卵及精子破囊而出,在体外受精,后萌发成新个体。羊栖菜在生活史里只有孢子体世代植物体而无配子体世代的存在。因此,无世代交替现象出现。
(四)羊栖菜的生态习性 羊栖菜是一种多年生的褐藻,为暖海性的种类,生于低下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在中国的分布较广,特别是在气候暖和水质肥沃的南方海区,如浙江沿海生长尤为繁茂;北方的山东石岛和辽宁的大连等地也有出产,但数量不多,藻体也不如南方的大。
羊栖菜一般生长在质地较硬的礁石上,分布的水深,通常不露出水面或露出水面的时间很短。长在较高潮带的藻体比不露出水面的短小但色浓。生长在流急浪大处的羊栖菜比生长在风浪小处的大,同时固定器也发达。在水质较瘦的海区,羊栖菜也能正常地生长,甚至有时还长得相当繁茂。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以水质澄清,水流畅通,向东或东南向受光充足的礁石上,生长为最繁茂,且发生出现的时间也早。羊栖菜自然生长的潮带较低,虽露出水面的时间不长,但对干燥却有相当强抵抗力。较长时间干燥后的羊栖菜,挂于海中后还能生活。此外其对盐度适应的范围也广,一般受雨水的淋浸无多大影响,但在盐度稍高的海区生长为好。羊栖菜是暖海性的藻类,在14~20℃的温度下生长迅速,但对水温过高的抵抗力较差,因此在夏季水温升高到不适时,藻体往往自上向下逐渐腐烂,只残存基部,等秋季水温下降后,由此再长出新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