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赤衣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8页(1745字)

赤衣病是为害苹果枝干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主枝及侧枝的树皮,也为害主干及小枝的树皮,造成腐烂,削弱树势,并能引起死枝死树。江西、湖北、四川及台湾等省均有此病发生,在四川的雅安、乐山等地区发病很重。

【症状】:

枝干受害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受害部位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此病因此而得名。被害的枝干最初在背光面树皮上可见很细的白色丝网即病菌菌丝,边缘羽毛状,逐渐在网中产生白色脓泡状物即病菌的白色菌丝,称为“白色菌丛”。第二年4~5月,在病斑边缘及向阳面出现橙红色痘状小泡即病菌的红色菌丝,称为“红色菌丛”,菌丛散生或彼此相连成为纵条状,长达5~6厘米。不久整个病斑上覆盖一层粉红色霉层,边缘保持白色羽毛状。后期,霉层可龟裂成小块,易被雨水冲掉。同时,发病部位后期树皮也龟裂并剥落,露出木质部。当受害枝干被环切时,很快该枝干上部的叶片发黄并黑萎,一般发生在6月份。

【病原】: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et Br.,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子实层托扁平、膜质、平滑、有突出的瘤状物,典型的呈粉红色,边缘为白色。其中产生宽阔的单细胞的棍棒状的担子,担子平行排列。担子上生4个窄狭的小梗,每一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透明,卵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圆,基部稍尖,大小为8.6~15.8微米×6.3~11.2微米。无性时期或称蜜腺时期(红色菌丛)很像性孢子器,无性孢子着生于菌丛上,孢子为单细胞,无色透明,椭圆形、近球形或三角形,大小为10.5~38.5微米×7.7~14微米。孢子聚集在一起为橙红色。此外,病菌还产生白色脓泡状的白色菌丛。病菌除为害苹果外,还可以为害橡胶、可可、咖啡、茶、柑橘、梨、无花果、杧果、枇杷、桑、金纳等重要经济作物。据报道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树木和灌木上最普通的病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及白色菌丛在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温度上升树液流动时,病菌的菌丝及白色菌丛由休眠转为活动,开始向四周扩展,同时在老病斑边缘或病枝干向阳面产生红色菌丛,孢子成熟后随雨水传播。孢子从伤口侵入,引起新的侵染。在四川雅安4月下旬形成粉红色子实层托,5月初开始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在果园中存在的时间较长,有的病斑上在12月还可见到担孢子,但担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不清楚。6月以后在担子层两端菌丛中逐渐形成白色菌丛。

赤衣病在四川雅安一般于3月初开始发生,5~6月为发病盛期,11月以后病菌逐渐转入休眠期。该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其中降雨多少更为重要。多雨不仅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传播,而且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3~4月份的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最大。此外,病害发生的轻重与果园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以及品种等也有关系。一般土壤黏重、含水量高的果园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着,元帅、金冠及祝光等品种均感病,其中祝光发病较重。赤衣病多分布在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的特点是高温、多雨,雨量年平均为1000毫米以上。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在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土壤含水量高的果园,应栽种绿肥改良土壤,并开沟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既去除病菌,又可改善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条件。

(2)清洁果园 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发病盛期,经常剪除病枝,刮除枝干上的病菌,并用1∶3∶15的波尔多液或10%硫酸亚铁液涂抹病斑,保护伤口。

(3)药剂防治 4月初,在无性孢子开始出现时,于树干上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以后每月喷一次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共喷3~4次,可减轻发病。春季苹果萌动时,采用8%的石灰水涂刷主干及三大主枝分杈处,可保护树干,防止病菌侵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