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根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6页(1650字)

桃根癌病是桃树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桃产区。本病寄主范围广,约有142个属的植物可受侵害。根癌病对桃树的影响主要是削弱树势,也能造成果树死亡。

【症状】:

瘤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可发生在侧根、支根和茎等部位,在嫁接处较为常见。瘤初生时乳白色或略带红色、光滑、柔软,逐渐变褐色乃至深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瘤的形状通常为球形或扁球形,也可互相愈合成不定形。瘤的数目少的1~2个,多的达10多个不等。瘤的大小差异很大,小如豆粒,大如胡桃和拳头,最大的直径可达数厘米至几十厘米。苗木上的癌瘤一般只有核桃大,绝大多数发生在接穗与砧木的愈合部分。苗木受害,发育受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衰。成年果树受害,果实小,树龄缩短。

【病原】: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Conn,一种细菌病害。细菌短杆状,单生或链生,大小为1.2~5微米×0.6~1微米,具1~4根周生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光亮、透明。不能使明胶液化,不能分解淀粉。发育温度范围10~34℃,最适温度22℃。pH范围5.7~9.2,最适pH7.3。

【发病规律】:

细菌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越冬,或在癌瘤破裂脱皮时,进入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它能存活1年以上)。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也可通过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线虫等传播;苗木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从伤口(嫁接、昆虫或人为造成的伤口)或裂口侵入寄主,侵入后出现病瘤所需的时间由几周到1年以上。

病害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嫁接方式关系密切。病菌侵染与发病随土壤湿度的增高而增加,反之则减轻。癌瘤形成与温度关系密切,22℃为最适温度。碱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酸性土壤对发病不利,当pH达到5或更低时,不能导致植物发病,同时也不能由此病土中分离得到病原细菌。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发病轻。在苗圃中,切接苗木伤口大,愈合较慢,加之嫁接后要培土,伤口与土壤接触时间长,发病率较高;而芽接苗木接口在地表以上,伤口小愈合较快,嫁接口很少染病。此外,耕作不慎或地下害虫为害,使根部受伤,也有利于病菌侵入。

【防治方法】:

(1)苗木检查和消毒 对用于嫁接的砧木在移栽时应进行根部检查,出圃苗木也要进行检查,淘汰病苗。凡调出的苗木都应在未抽芽之前将嫁接口以下部位,用1%硫酸铜液浸5分钟,再放入2%石灰水中浸1分钟。

(2)加强栽培管理,改进嫁接方法 选择无病土作苗圃,老果园,特别是曾经发生过根癌病的果园不能作为育苗基地。嫁接苗木采用芽接法,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减少染病机会。嫁接工具使用前后必须用75%酒精消毒,以免人为传播。适当施用酸性肥料或增施有机肥料,通过改良土壤阻止病菌的生长。

(3)病瘤处理 在定植后的果树上发现病瘤时,先用快刀彻底切除癌瘤,然后用100倍硫酸铜溶液或50倍抗菌剂402溶液消毒切口,再外涂波尔多液;也可用400国际单位链霉素涂切口,外加凡士林保护;切下的病瘤立即烧毁。病株周围的土壤用抗菌剂402的2000倍液灌注消毒。

(4)防治地下害虫 要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减少伤口,减轻发病。

(5)生物防治 用抗根癌菌剂浸种、浸根或浸插条,可以有效地防治根癌病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