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xviridae
出处:按学科分类—生物科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病毒手册》第635页(911字)
【又名】:
Pox virus group.
【释文】:
文献 Baxby,D.(1975),Prog.Med.Virol.19,215;Fenner,F.(1979),Jntervirology11,137; Intervirology(1982).17/1-3/82,P.42.
形态与组分 砖形或卵形,300~450×170~260纳米,囊膜含类脂质,呈管状或球状蛋白结构,含有1~2个侧体和一个核心,核心内含病毒核酸的基因组。核酸为双链DNA,脊椎动物痘病毒GC含量35~40%,昆虫痘病毒GC含量26%。有30多种蛋白质,其中有几种酶,包括依赖于DNA的转录酶和与病毒核酸的合成及表达有关的酶。脂质含量4%。糖类含量3%。
生物学特性 宿主为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一般由节肢动物机械传播,也可由空气接触传播。对醚敏感,但某些病毒有抗性。在细胞质中能形成A、B2种类型的包涵体。复制早期产生2条mRNA,早期mRNA转录DNA链的17~20%,沉降系数12S,后期mRNA转录了DNA链的40%,沉降系数16~20S,成熟后的病毒粒子通过细胞微绒毛或裂解细胞释放。
分类 该科病毒分2个亚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又分为6个属: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野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昆虫痘病毒亚科可能又分A、B、C3个属(Genus A,Genus B,Genus C)。名称来源“pox”来自古代英语“poc”和“pocc”,它是“pock”的复数,表示“小浓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