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6页(2917字)
【释文】:
保护地蔬菜苗期经常发生各种病害,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甚至毁种,延误农时。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灰霉病、瓜类枯萎病、番茄晚疫病、番茄早疫病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苗期病害的防治,培育无病壮苗,是蔬菜高产的基础。
1.症状识别
(1)猝倒病 茄子、番茄、黄瓜、甜椒、莴苣等蔬菜幼苗被害后,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病部缢缩呈线状,病情迅速发展,幼苗折倒,有时子叶不萎蔫。幼苗发病严重时,苗未出土即已烂种烂芽。苗床开始发病是先从棚顶滴水处的个别幼苗上表现病症,几天后以此为中心向周围扩展,湿度大时,成片幼苗猝倒。病苗残体表面及附近床面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2)立枯病 茄子、番茄、甜椒、黄瓜、莴苣、芹菜等幼苗地土后,病菌就可以为害,以中后期发病为多。幼苗受害后,茎基部产生褐色椭圆形病斑。发病初期,幼苗白天叶片萎蔫,晚间恢复正常,病斑渐凹陷,扩大到绕茎一周时,茎基部干缩,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最后幼苗干枯。病部有轮纹,病苗上不产生白絮状霉层,但形成淡褐色蜘蛛网状的菌丝,这是与猝倒病的不同之处。
(3)沤根 幼苗出土后不长新根,幼根表面开始为锈褐色,而后腐烂,造成地上部萎蔫枯死,菜苗很容易被拔起。
(4)灰霉病 黄瓜、甜椒、番茄、茄子、甘蓝、莴苣等幼苗在苗床湿度大、光照不足、幼苗生长弱的条件下,常发生灰霉病。病苗色浅,茎或叶片发病处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表面生有大量灰色至褐色霉层,最后病苗腐烂、枯死。叶片上还可形成浅褐色同心轮纹。
(5)枯萎病 黄瓜等瓜类幼苗期感染枯萎病,症状一般不明显。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有时叶片萎蔫,叶淡黄绿色,茎基部以下变褐色,缢缩,严重的引起死苗。
(6)早疫病 被害叶片上初生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1~2厘米。近地面的茎部发病,病斑黑褐色,有明显的轮纹,严重时幼茎折断。番茄、甜椒、茄子等幼苗都可以被害。
(7)晚疫病 病菌侵害番茄、茄子等幼苗。大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通过叶柄向茎基部扩展,使幼茎变为黑褐色、腐烂,幼苗上部萎蔫、折断、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白色棉絮状霉。
以上几种苗期病害,除沤根是因为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引起的生理病害外,其余均为病菌侵染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猝倒病的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腐霉属真菌(图2-1)。幼苗受害部分长出的白色棉絮状霉,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囊。病菌的腐生性强,可在土壤有机质上营腐生生活,长期存活;病菌也可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菌靠土壤中水分的流动、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等传播蔓延。
图2-1 茄科蔬菜幼苗猝倒病病原菌
1.孢子囊 2~4.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及休止孢子5.卵孢子及其形成过程
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中的立枯丝核菌(图2-2)侵染引起的。病菌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病菌主要以菌丝或以菌丝形成的黑色或褐色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通过流水或农具及带菌的肥料传播为害。
图2-2 茄立枯病病原菌担子及担孢子
灰霉病、枯萎病、早疫病、晚疫病的病原菌情况可分别参考番茄、黄瓜等成株期病害。
3.发病条件 苗期植株幼嫩,尤其是子叶期,子叶中养分已用尽,真叶尚未长出,新根尚未扎实,幼茎尚未木栓化时,遇到寒流低温、阴天多雨、日照不足等不良气候,幼苗营养消耗大于积累,生长纤弱,最易受到病菌的侵染。一般在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管理粗放、用未经消毒的旧苗床上育苗、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播种过密、分苗间苗不及时、苗床保温差、长期捂盖、不通风换气、苗床低温高湿等,常导致幼苗徒长、受冻、抗逆力差,易发生苗病。
4.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和苗床消毒 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等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4%。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每平方米苗床用8~10克,与30千克细土混匀,取1/3药土铺底,播种后将余下的2/3盖在种子上,播种后覆膜,保持床面湿润。每平方米床土还可用30~50毫升40%甲醛(福尔马林)的50倍液喷洒床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4~5天后揭膜,待甲醛气味散尽后(约经2周)方可播种。
(2)采用快速、营养方育苗 为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塑料棚春播蔬菜要用加温温室育苗。茄子、甜椒、黄瓜等是喜温蔬菜,育苗前期可用电热线提高地温。要选用土质肥沃的新苗床,施足优质腐熟的有机肥,尽可能采用营养方育苗。育苗的营养土配方可参考表2-1:
表2-1 蔬菜育苗营养土成分及其配比
播前浇足适量的底水,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根据种子的发芽率,确定每平方米的播种量。发芽率在90%以上的种子,每平方米播种量为黄瓜30克、番茄3克、甜椒5克、茄子4克。播后、苗前要增温促出苗,白天保持室温28~30℃,夜间不低于20℃,地温15~20℃;出苗后,逐步降温,防止徒长。特别要结合天气变化情况,经常通风换气,降低床内的空气湿度,不给病害发生创造适宜条件。尤其在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更要抓紧机会,通风降湿。苗期浇水不宜过度,避免幼苗徒长。要盖好薄膜、薄席、防止幼苗低温受寒。
(3)幼苗病害防治 发现少量病苗时,应拔除病株,撒施少量干土或草木灰去湿,适当通风降湿,及时分苗,用细竹签松床土降低湿度,局部施药防止病害扩展。防治药剂可选用5%百菌清粉剂每公顷次15千克喷粉,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与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按1∶2的比例混合均匀后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铜氨合剂400倍液等喷雾。每7~10天喷1次,一般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