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3页(2267字)
【释文】: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大棚、温室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在黄瓜全生长期都可以发生,以生长的中后期发病较重。
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西葫芦、甜瓜、南瓜、冬瓜等多种葫芦科蔬菜。
1.症状识别 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为害瓜。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呈圆形白色粉状斑,条件适宜时,向四周蔓延,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区,并可以布满整个叶片,很像叶面上撒了一层白粉。以后变成灰白色,有时上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叶片逐渐变黄,发脆,最后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一般不落叶。白粉病菌侵害叶柄和嫩茎,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白色粉状斑较小,白粉状物也较少。植株从幼苗期即可受害,但以中后期发病为多。
2.病原菌和传播途径 黄瓜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单丝壳白粉菌和二孢白粉菌(图2-9)侵染所致。两种病菌的无性世代相似。分生孢子串生,无色,椭圆形。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圆柱形,无色。有性世代均产生扁球形、暗褐色的无孔口的闭囊壳,表面着生菌丝状的附属丝。单丝壳白粉菌的闭囊壳产生于菌丝表面,壳内有1个子囊,其内含8个子囊孢子。二孢白粉菌的闭囊壳产生在菌丝层内,闭囊壳内一般有10~15个子囊,其内含2个子囊孢子,很少有3个。两种白粉病菌引起的白粉病在症状上差异不大。以单丝壳白粉菌发生较普遍。两种白粉病菌都是专性寄生菌。病菌除为害黄瓜外,还侵害甜瓜、南瓜、西葫芦、冬瓜等葫芦科蔬菜。二孢白粉菌除黄瓜外,还侵染向日葵、苎麻、绿豆、牛蒡、凤仙花等多种作物和杂草。病菌不能离开寄主,在别处越冬。瓜类作物连茬种植的大棚、温室是病菌的越冬场所。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新的寄主上,从表皮直接侵入,侵染发病。雨滴、水溅也可以帮助病害传播。
图2-9 黄瓜白粉病病原菌
1.子囊壳 2.子囊 3.分生孢子 4.分生孢子梗
3.发病条件 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的湿度范围较大,即使相对湿度降到25%,分生孢子也能萌发,但叶面上如有水滴存在时,孢子吸水后膨压过大,引起孢子破裂,对孢子萌发不利。往往寄主受到干旱影响的情况下,白粉病发病更重,这是因为干旱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从表皮侵入的白粉菌的侵染有利。这种对湿度要求的差异也是白粉病常先于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10~30℃范围内都可以萌发,以20~25℃最适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抗逆力较低,寿命很短,在26℃左右只能存活9小时,30℃以上,-1℃以下,很快便失去生活力。温室、大棚内较易使白粉病菌得到温度、湿度的最适要求。因此,温室、大棚的黄瓜白粉病发生重。
施肥不足,管理粗放,土壤缺水,不及时灌水,植株生育差,降低抗病性,发病重。相反,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也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情况下,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对霜霉病的抗性一致。因此,抗霜霉病的品种也兼抗白粉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津研2号、津研4号、津杂1号、津杂2号、津早3号、津春2号、津春3号、满园绿、碧春、宁阳大刺等品种都比较抗病。
(2)熏蒸消毒 棚、室等保护地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熏蒸消毒。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米3,用硫磺粉0.13千克,锯末0.25千克,盛于花盆内,分放几处,傍晚密闭条件下点燃锯末熏蒸1夜。熏蒸时大棚、温室等棚室内温度维持在20℃左右,可以收到减少菌源的效果。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用3750克(中、小棚用量酌减),分放4~5点,点燃后,密闭1夜。
(3)生长期药剂防治 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棚室每次3000~3750克,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公顷棚室每次15千克(用法同黄瓜霜霉病),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口25%粉锈宁4000倍液),或50%多硫胶悬剂300~4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或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每次以喷洒均匀、周到为准。一般每公顷棚室用药液900千克,小苗时药液可减少。还可用小苏打500倍液,隔3天喷1次,连续喷4~5次,不仅治病,还分解出二氧化碳增产。
(4)加强管理 注意棚室内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