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9页(2890字)

【释文】:

黄瓜黑星病是近几年来在东北地区黄瓜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大棚、温室黄瓜发生尤为普遍。发病严重的大棚病瓜率可达90%以上,产量损失70%以上,病瓜畸形,失去经济价值。幼苗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毁苗,延误生产。由于黑星病可以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目前在山东、河北、北京、内蒙古、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已有零星发生。除大棚、温室等保护地黄瓜发病外,露地黄瓜也发病。黄瓜黑星病已成为大棚、温室黄瓜生产的严重威胁。有的省市已将黄瓜黑星病列为该省、直辖市的检疫对象。病菌还可以为害西葫芦、甜瓜、南瓜等。

1.症状识别 黄瓜黑星病可以为害叶片、茎、卷须和瓜条。以嫩叶、嫩茎、幼瓜被害严重。幼苗期发病,子叶上可发生病斑,严重时心叶枯萎,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叶片上病斑近圆形,直径1~2毫米,淡黄褐色,后期病斑易星状开裂。叶脉受害,病部生长受阻,致使叶片扭皱。茎、卷须、叶柄,果柄上的病斑长梭形,大小不等,有时可连成长条,病斑淡黄褐色,中间开裂,下陷,分泌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长出黑色霉层。瓜条被害初期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继而溢出乳白色、后为琥珀色胶状物,干结后易脱落。一般病斑直径2~4毫米,中央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停止生长,瓜条弯曲畸形。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这是黑星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病瓜一般不腐烂。

黄瓜黑星病常容易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混淆,造成防治上的失误。其主要区别如下表: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黄瓜黑星病是由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的真菌(图2-11)侵染而致病。分生孢子梗细长,暗绿色至淡褐色,顶端有短分枝。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或柠檬形,淡橄榄色至浅褐色,多数单胞。病菌发育适宜温度20~22℃,稍低些也能发育良好。病菌以菌丝体随被害茎、叶、卷须等在土中或附着于架材、大棚支架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种子带菌率最高的可达37.8%播种带病的种子,病菌可直接侵害幼苗。在土壤中的菌丝,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源。病菌靠气流、灌水、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

图2-11 黄瓜黑星病病菌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

3.发病条件 连阴冷凉多湿的天气容易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7℃,相对湿度为90%。但温度9~30℃,相对湿度85%以上都可发病。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2℃,相对湿度93%以上,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必须有水滴。病菌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也可直接穿透寄主幼嫩的表皮。低于20℃,黄瓜生长弱,更有利于发病。据报道,吉林、长春等市春大棚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为发病盛期,秋大棚延后黄瓜8月中、下旬开始发病,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黄瓜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长春密刺、大八杈、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6号、夏丰、丹东大刺等品种都较感病;中农13号高抗,中农11号、吉杂2号、宁阳大刺、津春1号等较抗病。

植株郁闭,空气不流通,阴雨寡照的大棚环境易发病。发病的严重程度与种子带菌率、大棚、温室连作年限成正相关。

4.防治方法

(1)无病株采种 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对尚未发生黑星病的地区,特别要注意采用不带病的种子。要求繁种单位在无病田采种。

(2)选用抗病品种

(3)种子消毒 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方法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种1~2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或每平方米苗床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6克处理土壤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4)防止大棚、温室内低温高湿 用无滴膜作棚膜、铺盖地膜或稻草、麦秸、麦糠等覆盖物,改明灌水为膜下灌水,或改沟灌为滴灌、小喷灌。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浇水后通风,降低棚室湿度,使白天温度保持在28~32℃,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可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 初发现病株时,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用2%武夷菌素(BO-10)水剂15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嫩茎、生长点附近,要均匀喷到。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3次。在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缘枯病等同时发生的大棚、温室里,可用上述药剂与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等混用,可收到兼治的效果。

(6)清洁棚室 病田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7)加强检疫,防止蔓延 对疫区来的种子要进行检疫。具体方法是:用四分法取样,连续3~5次,使种子量减为400~500粒,供检疫用。再用滤纸法诱发种子发病。每个样品取200粒种子,分放在8个消毒培养皿中(每皿25粒),培养皿用三层滤纸以无菌水沾湿,使水分饱和,铺在皿底,将种子整齐摆放,然后培养皿放在病菌适宜的温度下(20℃)保湿。24小时后,当种子开始萌动时,将皿移入-10℃至-15℃的冰箱内24小时,冻死种子,然后放在20℃温度下,连续保湿5~7天后,镜检。注意在保湿期间不需加水,以免湿度过大,引起杂菌干扰。用20~50倍解剖镜,检查每个培养皿的种子,察看种子表面菌落,见有黑星病菌长出,即为带菌种子,在该种子旁的滤纸上做个记号,最后统计带病种子占全部供试种子的百分比。镜检时,关键是认准黑星病的菌落。该菌易与霉混淆。其主要区别是黑星病孢子梗为浅褐色,而霉孢子梗为无色。有时种子上产生与黑星病菌同属的腐生菌,如无把握,可用针挑取病菌孢子,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常见的腐生菌其孢子较圆,如还区别不开,可将孢子挑到铃薯培养基(PDA)上培养,3天后与典型的黑星病孢子进行比较。如属带病种子,检疫部门应予以处理。田间发现黑星病后,应将其划为疫区,控制瓜条与种、苗向外流通,将黄瓜黑星病的为害蔓延,尽可能控制在小范围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