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菌核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6页(1753字)

【释文】:

自从保护地蔬菜生产发展以来,菌核病在保护地黄瓜生产中为害加大。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番茄、茄子、芹菜、菜豆、莴苣、甜椒、甘蓝种株等。发病严重的,可减产60%~70%,是黄瓜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1.症状识别 从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病。植株的发病部位通常在距地面5~100厘米处,以30厘米以下发病最多。幼瓜、凋萎花蒂、叶腋处较易发病。病害开始在下部老叶、落花上发生,进而为害叶柄、果实。被害瓜脐部形成水渍状病斑,软腐,向上发展,整个瓜条腐烂。腐烂部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最后产生黑色菌核。茎部被害,初产生褪色的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高湿时,病茎软腐,长出白色绵絮状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坚硬菌核,病部以上叶、蔓枯萎。幼苗期发病,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病斑绕茎一周,造成环腐,幼苗猝倒。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黄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真菌(图2-10)侵染所致。病菌遇不良条件形成菌核。菌核黑色,屎状或不规则形。菌核萌发长出高脚杯状。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菌核病的重要初侵染源,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出土后形成子囊盘,经一段时间后放射出大量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靠气流传播,落在衰老的叶、花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即可侵染发病。菌核可以随种子调运做远距离传播。菌核一般可存活1~3年或更长,越冬后来年萌发率在90%以上。

图2-10 黄瓜菌核病病原菌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3.发病条件 黄瓜菌核病对发病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子囊孢子在0~35℃条件下都能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8%~100%,子囊孢子萌发不要求叶面有水膜存在。子囊孢子耐干旱。干燥环境下放置6天,萌发率仍达30%。菌丝在0~30℃均可生长,以20℃最适宜。菌丝不耐干燥,只有在带病残体的湿土上才能生长,相对湿度要求在85%以上。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所要求的一致。菌核在水中泡30天即死亡。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左右,超过50℃5分钟即死亡。据报道,呼和浩特市,春大棚土中越冬的菌核在4月中旬黄瓜定植后即开始萌发,子囊盘于5月下旬开始出土,以6月上旬至6月中旬出土的子囊盘数量最多,子囊盘出土一直可持续到6月下旬,5月末至6月初开始出现病株,6月中、下旬病株数增加较快。大棚通风早,放风大,病害轻;反之病害加重。覆盖地膜的病轻;反之病重。连作时间长的发病重。北方保护地黄瓜菌核病一般从晚秋到早春,容易发生。

4.防治方法

(1)加强大棚、温室温湿度和黄瓜的栽培管理大棚、温室上午应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要注意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棚室内夜间温度,以减少棚室内结露。防止过量灌水,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的间隔期。发病的棚室黄瓜收获后,要销毁有病瓜蔓,深翻30厘米,将菌核翻到深层,使其不易萌发出土,或炎夏灌水10天以上,杀死菌核。

(2)种子、土壤消毒 定植前每公顷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7.5~15千克,加细土75千克拌匀,耙入土内。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混在种子中的菌核。

(3)药剂防治 田间出现子囊盘时及时喷药防止植株受子囊孢子侵染。可选用15%速克灵烟剂熏烟(方法同黄瓜灰霉病),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4)覆盖地膜 可阻止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明显的减少发病的来源,减轻发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