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95页(1556字)

【释文】:

番茄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是南方番茄上的重要病害。除番茄外还为害茄子、甜椒等。近些年来,北方保护地青枯病也有发生。北京地区以秋棚为害为主,在地势低洼、棚温过高的地区发病较重,应引起重视,防止蔓延。

1.症状识别 番茄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多厘米高时才开始表现病症。起先是顶部叶片萎蔫,以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土壤缺水。气温高,2~3天后病株枯死,但仍保持绿色。土壤湿度较高时,病株可持续7天左右才枯死。病茎下端表皮常粗糙不平,长出长短不一的不定根,气候潮湿时,病株茎上可出现1~2厘米水浸状斑块,后变褐色,病茎木质部褐色,折断茎秆,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黏液渗出,如取一装清水的玻璃杯,将茎折断后插入水中挤压,可更明显看到茎内溢出的乳白色菌液。发病严重的大棚中可见到整行的绿色枯死植株。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假单胞杆菌属的青枯假单胞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原细菌短杆状,随病株残体在土中越冬。病菌可以在病残体上腐生,也可离开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以上。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螺纹导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使导管堵塞,或穿过导管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使之变褐腐烂。病菌通过灌溉水传播,农具、田间作业也可传病。

3.发病条件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37℃,最高41℃,最低10℃,致死温度52℃,10分钟,适宜的酸碱度为pH6.6,高温、高湿条件最适于病害的发生。我国南方土壤偏酸,加上气候条件适合病菌的生长。因此,南方青枯病发生较重。土壤温度与发病的关系更密切。一般在土温20℃左右时,病菌开始活动,大棚内出现少量病菌,土温上升到25℃时,病菌活动旺盛,病株显着增加,病情加重,土温再增高时,植株大量死亡。根部土壤含水量达25%以上时利于发病。施硝酸钙的比施硝酸铵的发病轻,多施钾肥可以减轻发病。土壤中的根结线虫也能提高病菌的群集性。因此,根结线虫病重的棚室,也促进青枯病的发生。

4.防治方法

(1)调节土壤酸度 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使土壤呈微碱性,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发病。一般每公顷施石灰1500千克。

(2)选用抗(耐)病品种和嫁接防病 各地选育出一些抗(耐)青枯病的品种。如L402、夏星、粤红玉等。利用抗病的野生番茄做砧木进行嫁接防病,效果显着。浙江省用抗病砧木CHZ-26等嫁接,各地可以试用。

(3)培育壮苗 移苗时土团要大,少伤根,番茄生长前期中耕可深些,以后宜浅中耕,到生长旺盛时,要停止中耕,防止伤根,减少细菌从伤口进入的机会。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喷洒10×1毫克/升硼酸液作根外追肥,能促进维管束的生长,提高抗病力。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灌根,每株0.3~0.4升。隔10天灌1次,连续3~4次,或以上药剂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3次。

(5)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株,集中烧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