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病毒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78页(953字)

【释文】:

病毒病是莴苣的常发病害。夏秋棚室叶用莴苣(生菜)上较常见,发病严重的棚室病株率30%以上,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1.症状识别 全生长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多在出苗后10天左右表现症状。叶片上出现浅绿或黄白色花叶或斑驳。叶片皱缩歪扭,常出现明脉,严重时出现不规则灰色至褐色坏死斑点。成株期症状有的与苗期相似,植株明显矮化,叶片不规则扭卷,老叶和幼叶上常出现明脉,小叶脉变褐,叶面出现许多褐色坏死斑,植株生长弱,叶用莴苣结球差或不结球。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病毒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球叶莴苣花叶病毒(LMV)、蒲公英黄色花叶病毒(DYMV)和黄瓜花叶病毒。球叶莴苣花叶病毒粒体为线条状,长约750纳米,稀释限点为100倍,失毒温度为55~60℃,体外存活期48小时,可由汁液接触或蚜虫传毒。可侵染多种莴苣属的植物。蒲公英黄色花叶病毒粒体球状,直径30纳米,稀释限度1000~10000倍,体外存活期24小时,失毒温度65~70℃,主要靠蚜虫和种子传毒,汁液接触侵染率不高。黄瓜花叶病毒参见黄瓜病毒病。病毒毒源主要来源于棚室邻近带毒的莴苣,由蚜虫传播或播种带毒的种子,苗期即可发病。

3.发病条件 高温干旱病害重。一般平均棚室温度连续18℃以上和长时间缺水,病害迅速发展蔓延。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无病种子。紫叶型莴苣种子带毒率较绿叶型低。叶用莴苣中散叶型品种较结球品种抗病,皇帝、太湖366、红生菜、冠生菜较抗病。

(2)棚室管理 夏秋季种植,棚膜上适当遮荫,或覆盖遮阳网,出苗后小水勤灌,不要过分蹲苗。

5.及时防治蚜虫 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喷雾。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