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褐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1页(913字)

【释文】:

褐斑病是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发病率20%~40%,个别严重的棚室发病率80%以上。除豌豆外,菜豆、蚕豆也受害。

1.症状识别 茎、叶、荚都可受害。叶片上出现圆形、淡褐色至红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有轮纹,上有黑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茎蔓发病,病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豆荚上病斑圆形,稍凹陷,中部淡褐色,边缘黑褐色,后期也产生黑色小点。病斑向荚内扩展可使种子染病。豆粒上病斑不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至灰褐色,有时可见到少量白色菌丝。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豌豆壳二孢真菌侵染而引起。分生孢子器圆球形或扁球形,孔口圆形,成熟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无色,双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留在田间越冬。播种带病的种子,幼苗长出即受害。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斑和分生孢子器,借气流或浇水传播,进行侵染和重复侵染。

3.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26℃,温度范围为8~33℃,棚室15~20℃,空气潮湿,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轮作 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选用无病种子或将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4~5小时,再放入50~55℃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4)清洁田园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