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病毒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4页(630字)

【释文】:

1.症状识别 全株发病。植株矮缩,初起新叶明脉,以后为褪绿或严重黄化,或表现重花叶症,或产生坏死斑,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深浅不匀。结荚少,严重株不结荚。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多种病毒混合侵染引起的。主要有豌豆花叶病毒(PeMV)、豌豆斑驳病毒(PeMoV)、花生矮化病毒(PSV)等。豌豆花叶病毒质粒线状,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00~10000倍,体外存活5~10天。豌豆斑驳病毒致死温度58℃,稀释限点1∶2000以上,体外存活6~7天。汁液、蚜虫均可传播。种子可以带毒,但带毒率高低不一,土壤不能传毒。病毒在寄主活体上越冬。

3.发病条件 在有毒源的条件下,利于蚜虫繁殖的棚室条件,利于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1)拔除病株 早期发现并拔除病株。

(2)及时全面喷洒杀虫剂 可选用20%菊乳油20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50%辟蚜雾(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以上药剂注意轮换使用。每隔7~10大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