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条跳甲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41页(2109字)

【释文】:

黄条跳甲俗称菜蚤子、黄跳蚤、地蹦子。属鞘翅目,叶甲科。黄条跳甲因成虫鞘翅上有黄色纵行条纹,且善跳而得名。国内,在蔬菜上常见的有黄曲条跳甲、黄宽条跳甲和黄狭条跳甲。在3种黄条跳甲中以黄曲条跳甲分布最广,全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为害最重。黄宽条跳甲和黄狭条跳甲主要分布在北方。下面主要介绍黄曲条跳甲。

1.寄主与为害 黄条跳甲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青菜、萝卜、油菜、瓢菜、甘蓝、花椰菜等,偶食茄子、瓜类、豆类等蔬菜。成虫、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叶片,咬成稠密的小孔洞,或留下一层表皮。幼苗期受害最重。为害刚出土的幼苗,啃食生长点,吃光叶片,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成片毁种。还可为害留种菜的花蕾及幼嫩籽荚。幼虫咬断须根,蛀食根皮成许多弯曲虫道,致使叶片萎蔫枯死。萝卜受害后,造成许多黑斑,严重时可使整个萝卜变黑腐烂。白菜受害后,其伤口易感染软腐病。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4毫米,体长卵形,黑色有光泽,触角基部3节及足胫节基部和跗节深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纵行排列的许多刻点。鞘翅中央各有1黄色条纹,略呈弓形,其外侧中部向内凹曲较深,内侧中部平直,仅前后两端向内弯曲。后足腿节膨大,适于跳跃。

卵为椭圆形,乳黄色,长约0.3毫米。

老熟幼虫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尾部较细。头部及前胸盾板淡褐色,胸腹部淡黄白色,各体节均有不太明显的肉瘤,其上着生细毛。胸足3对,末节臀板淡褐色,在末节腹面有1个乳头状突起。

蛹为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乳白色,头部隐藏于前胸下面,腹部末端有1对褐色叉状突起。

黄条跳甲成虫鞘翅上的黄色条纹可作为近似种鉴别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区别是:黄曲条跳甲黄色条纹略呈弓形,其外侧中部向内凹曲较深;黄宽条跳甲黄色条纹宽大,占鞘翅大部,仅余黑色边缘;黄狭条跳甲鞘翅上黄色条纹很狭窄,其中央宽度仅及翅宽的1/3。

3.生活习性 黄曲条跳甲1年发生3~8代。东北、华北3~5代,华东、华中6~7代,华南7~8代。以成虫越冬。无滞育现象。华南可终年繁殖,北方冬季在加温温室、育苗房成虫可继续取食活动。翌春气温回升到10℃以上,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20℃时食量大增。高温还能飞翔,中午前后活动性强,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还有趋黄色、绿色的习性。喜湿润环境,不耐干旱。早、晚或阴雨天躲藏在叶背或潮湿的土块下。成虫不耐饥饿,18℃以上仅耐饥3~5天。成虫抗寒力强,在-5℃以上时,大部分成虫仍可存活。成虫寿命长,可达1年多。产卵期持续1~1.5个月,成虫喜食幼嫩部分。卵多产于潮湿的土缝中或土下须根上,也可在植株茎基部咬一小孔产卵于内。越冬代成虫产卵量最大,可多达600余粒。第1~2代产卵量一般仅20余粒。卵发育起点温度12℃,最适温度26℃,卵期3~9天。在相对湿度100%时,卵才能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11~16天,最长可达20天。初孵化幼虫沿须根向主根啃食表皮,2龄后开始钻入根内为害。老熟幼虫在3~7厘米深的土中作土室化蛹。幼虫和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1℃,幼虫发育适温24~28℃。从卵至羽化成虫出土需19~54天。春秋两季为害严重,湿度高的保护地蔬菜发生较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地发生较重。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棚室内、外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清除越冬场所和食源,减少虫口基数;在前茬收获后,或棚室扣膜前10天,深耕暴晒土壤,创造不利幼虫生存的环境条件,可减轻为害,并消灭部分虫蛹。

(2)药剂防治 由于黄条跳甲成、幼虫均可为害,幼虫在土中活动,很难防治。为此,加强预测预报,掌握在成虫产卵始盛期,为药剂防治适期。

①土壤处理 虫量较多的棚室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公顷45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处理土壤,对幼虫和蛹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残效期20天以上,使用1次即可。

②叶面喷药 苗期早治,消灭成虫是药剂防治的关键。幼苗出土后,加强虫情检查,发现成虫为害立即喷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菊乳油或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或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或5%顺式氟氰菊酯(快杀敌、高效灭百可)乳油5000倍液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