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与烟青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47页(2861字)

【释文】:

棉铃虫又称棉铃实夜蛾、番茄蛀虫。烟青虫又称烟夜蛾。都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两个近缘种。棉铃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烟青虫分布也很广泛。

1.寄主与为害 棉铃虫和烟青虫食性都很杂,寄主很广。棉铃虫寄主多达250多种。在蔬菜上主要为害番茄、甜椒、辣椒、茄子、南瓜、豆类、甘蓝、白菜等。烟青虫寄主也很多。蔬菜上主要为害甜椒、辣椒、番茄、南瓜等。在大棚、温室蔬菜生产中,棉铃虫主要为害秋棚番茄,烟青虫主要为害甜椒。随着塑料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给两种害虫提供了产卵寄主及食料来源,为害逐年加重。近年棉区棉铃虫暴发成灾,更使棚室番茄受害加重。

棉铃虫的主要为害方式是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为主,也食害嫩茎、叶和芽。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虫喜食青果,近老龄时多喜食成熟果及嫩叶。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3~5个果,最多8个。花蕾及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长成的果实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已失去商品价值,而且因蛀孔在蒂部,雨水、病菌进入易引起腐烂。棉铃虫造成果实大量被蛀和腐烂脱落成为减产的主要原因。棉铃虫各代为害程度不同。第一代为害轻,个别棚室零星受害,蛀果率均在5%以下。第二代主要发生在露地,蛀果率一般10%,严重地块30%~50%,第三代主要为害夏播茄子等和保护地秋番茄,一般较轻,第四代为害保护地秋番茄,严重时蛀果率达20%以上。

烟青虫与棉铃虫的为害方式类似。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为主,也食害嫩茎、叶和芽。果实被蛀引起腐烂,而大量落果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

2.形态特征 棉铃虫和烟青虫的形态及色泽均很相似,较难识别。棉铃虫、烟青虫主要特征如下。

(1)棉铃虫 成虫体长16~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波浪状不明显,外横线有深灰色宽带。翅中有一褐色环状斑和肾形斑。中横线由肾形斑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斑的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形斑正下方。后翅灰白色。

卵为半球形,高约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卵壳上有网状花纹,纵棱达底顶部,有2~3岔式。卵孔不明显。

初孵幼虫青灰色,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淡绿色、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红褐色、黑紫色。头黄褐色,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气门呈白色,气门上下两端较尖,气门片一般为漆黑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L1、L2)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腹部末端有1对臀棘,在基部分开,第5~7腹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2)烟青虫 烟青虫形态特征与棉铃虫极为相似,主要区别见棉铃虫和烟青虫形态区别表。

棉铃虫和烟青虫形态区别表

3.生活习性 棉铃虫在我国由北向南1年发生3~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第一代发生数量少,为害轻,个别棚室零星被害。第二代是主要为害世代,卵高峰在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第三代卵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一般发生较轻。第四代卵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9月至10月上旬主要为害秋棚番茄。第四代老熟幼虫产生滞育蛹于10月底开始越冬。

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在植株叶背,黄昏开始活动。在开花植物间飞翔,吸食花蜜,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可用黑光灯和杨树枝把诱集。成虫一般选择植株长势旺盛、现蕾开花较早的田块产卵。卵多散产在植株顶部的嫩梢、嫩叶及花器附近。每雌产卵1000粒左右,最多可达4000粒。卵期20℃时5~9天,25℃时4天,30℃时2天。幼虫共6龄,在20℃、25℃和30℃时幼虫期分别为31天、22.7天及17.4天。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食附近嫩叶,2~3龄时吐丝下垂转株为害。3龄开始蛀果,有转果和自相残杀习性。产卵适温23℃,幼虫发育适温为25~28℃,相对湿度为75%~90%。

烟青虫生活习性与棉铃虫相似,但发生期略晚于棉铃虫。华北地区每年发生3~4代。成虫需取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对糖蜜趋性强,趋光性较弱。成虫前期产卵多在寄主植物上部叶片的叶脉处,后期产卵于萼片和果实上。成虫可在番茄上产卵,但成活率很低。初龄幼虫昼夜取食,与棉铃虫一样,也有吐丝下垂的习性。3龄以后昼伏夜出,夜间取食。

在安徽凤阳地区烟青虫卵发育历期为3~4天,幼虫历期为11~25天,蛹历期10~17天,成虫历期5~7天。

经调查研究表明,番茄上为害的主要是棉铃虫,甜椒上为害的主要是烟青虫。棉铃虫不在甜椒上产卵,烟青虫可在番茄上产卵,但幼虫极少存活,可见两种害虫的食性仍有偏嗜性。

4.防治方法 加强农业防治,推广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把害虫消灭在蛀果前,防止造成产量损失。

(1)农业防治 结合大棚温室管理灭卵灭虫。番茄及时整枝打杈,把嫩叶、嫩枝上的卵及幼虫一起带出棚室外烧毁或深埋,并及时摘除虫果。

(2)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喷洒100亿/克活芽孢苏云金杆菌200~250倍液,对棉铃虫有较好防治效果,或应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在棉铃虫产卵始、盛、末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大棚、温室放蜂22.5万头,每次放蜂间隔期为3~5天,连续3~4次,卵寄生率可达80%左右。

(3)化学防治 关键是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盛期,即幼虫蛀果前施药。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每公顷375~600毫升、2.5%功夫(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每公顷300~600毫升、40%菊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还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