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棒菌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用药与观察手册》第734页(909字)

[作用·用途] 本品为短小棒状杆菌的死菌悬液,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能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活性加强或促进高效价IgM、IgG抗体的合成。临床试用于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的小细胞未分化癌。

[不良反应] 有寒战、发热、转氨酶升高、血压波动等。

[制剂规格·用法·用量] 7mg/1ml;35ml/5ml。

皮内注射:注射在淋巴结引流区内,选8点~12点多点注射,两点相距1cm~2cm,每点0.5mg,每周1次~2次。皮下或肌注:一般选择上臂三角肌处注射,每次3.5mg~4mg,每周注射2次。静滴:每次4mg~10mg,加于250ml~500ml注射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1h~4h滴完。

以上方法均以2周~4周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间隔3个月后再重复一个疗程。

[用药时注意]

1.本品用于静滴时,最好于静滴前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以减轻副反应;

2.本品若皮下或肌肉注射时,一般多于上臂三角肌处,同时注射前加等量的2%利多卡因,以减轻疼痛。

[给药后观察]

1.本品用于静滴时,可引起寒颤、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有时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波动,故有心血管病者应慎用。同时在静滴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否上述副反应出现,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2.本品从胸腔注入时,可有发热、疼痛、咳嗽等症状出现;

3.一般经胸腔注入本品后,应于每次注入药液前,应对胸液进行监测,如血性积液者于首次注射后,可有90%病者转为浆液纤维蛋白性。

上一篇:植物血凝素 下一篇:青霉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