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软组织小细胞型肉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38页(2073字)
软组织小细胞肉瘤的种类很多,其共同形态特征是富于细胞,由圆形、卵圆形、梭形、短杆形、不整形和具有上皮样特征的小细胞构成,瘤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呈弥漫分布。间质血管丰富。
(一)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青少年四肢多见,其他处亦见。细胞大多为分化较低的横纹肌细胞,主要细胞呈明显的腺泡样排列,腺泡样结构之间常有明显胞浆红染似肌性分化的瘤细胞(肌母细胞),而且间质的基质也较红染。腺泡壁内为圆形、椭圆形、多角形或带状大小不一的细胞。腺泡边缘的瘤细胞为一层或多层散在附着于纤维间质上,核分裂象易见,也易找到横纹,腺泡中央为不规则间隙。Masson三色、FTAH及铁苏木素染色可证明瘤细胞内平行或波浪状纵行肌微丝和横纹。AB/PAS染色可证明肌糖原存在及显示细胞外粘液样物质。ATP酶对肌原纤维显示阳性反应。免疫组化检查肌红蛋白特异性强,适用于有一定分化程度的横纹肌肉瘤,分化差的呈阴性,肌球蛋白横纹肌呈强阳性。结蛋白是肌分化的特异性标记物,对横纹肌和平滑肌均起反应。电镜观察,胞质内含有粗和细两种肌丝,有的可规则相间排列形成“Z”线。胞浆内还有明显的高尔基器,数量不等的线粒体和多聚核蛋白体等。糖原的多少,与细胞分化呈正比,细胞周围有不完整的基膜。
(二)未分化滑膜肉瘤
好发于青壮年人四肢,以下肢多见,其次是上肢,头颈部和躯干部少见。瘤细胞主要为小圆、卵圆和短梭形幼稚的间叶细胞,核深染居中或偏位,呈逗点状或浆细胞样。仔细观察可见瘤细胞的初步双向分化,见裂隙样、囊状、腺样或巢状结构。裂隙或腺囊状结构呈不规则状,内缘衬覆复层扁平或低立方状上皮,无明显的基底膜环绕。网状纤维分布不均、AB/PAS和胶性铁粘液染色阳性对确定诊断有帮助。免疫组化检查具有上皮和间叶双重标记阳性的特征。角蛋白、EMA和波形蛋白阳性,少数病例CEA和S-100阳性。电镜观察具有上皮和间叶双向分化的超微结构特征。
(三)小细胞血管肉瘤
各个年龄层次都可以发生,主要见于老年人,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常见于四肢、躯干。血管肉瘤的分化程度差异很大。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分化不良区,瘤内血管轮廓不清,难以辨认以血管为中心、在血管周围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等特征结构;可见血管区管腔大小不一,呈分支状或鹿角状,内衬扁平内皮细胞。恶性血管内皮瘤的瘤细胞常呈片状、实心团状排列,血管分化不良区难以辨认瘤组织内不规则分布的血管;可见血管区血管腔呈不规则裂隙状,相互融合为血管网。瘤细胞可突入腔内,形成乳头单层和多层衬贴于腔内面,甚至可形成实心团块阻塞管腔和发生坏死等。网状纤维染色见血管壁网状纤维包绕瘤细胞,有助于明确诊断。免疫组化F8RA,UEA-1有助于证实瘤细胞为血管内皮性。电镜观察瘤细胞形成微腔,其中可见红细胞,胞浆内见无一定结构的中丝和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
(四)小细胞骨肉瘤
这是一种既有尤文肉瘤样又有骨肉瘤组织学特点的骨肉瘤。发病年龄多见于10~25岁,男性多于女性。常累及股骨、肱骨和骨盆。X线片为溶骨性破坏,可有密度增高的钙化和骨化区,也可有骨膜反应和软组织块影。光镜下瘤细胞小,圆形、类圆形或短梭形,排列紧密,有致密纤维组织将瘤细胞分割成许多小岛。瘤细胞间存在多少不等花边状肿瘤性骨样组织为其特征。可见肿瘤性软骨岛,软骨细胞呈异型性,与其旁的小圆形细胞有移行。甲苯胺蓝、AB/PAS、网状纤维、胶原纤维染色和酸性磷酸酶(ACP)阳性,对确立诊断有帮助。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和NSE阳性。其他骨钙素、骨连接蛋白和骨形成蛋白可作为骨源性肿瘤的标记。电镜观察细胞小,核浆比例大,核形不规则,核膜内陷成锯齿状,中等大核仁,胞浆极不分化,细胞器不发达。部分病例可见微丝和糖原颗粒,细胞间有发育不良的细胞连接,胶原纤维分散在细胞间,或聚集成束。
(五)骨尤文瘤
见于10~25岁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干。X线片上显示洋葱皮样骨膜反应。瘤细胞为淋巴细胞的2倍,形态较均匀一致,排列紧密,呈片状、索状,由纤维间隔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叶可绕血管形成假花环状。胞浆内含有糖原,PAS阳性为其特征。免疫组化显示本瘤多向分化,间叶、上皮和神经性标记均可阳性,角蛋白、波形蛋白、NSE、S100、NF及Leu-7等均为阳性,所以认为其起源可能是神经外胚叶组织。电镜观察胞质内含糖原,细胞器少,说明胚胎性强,部分病例见神经分泌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