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244页(1497字)
【概念】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在活体血管内或心脏内局部发生的凝固过程,生成的血凝块称血栓;血栓在局部脱落进入血循环,堵塞某一部位的血管,引起相应器官或系统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现象称血栓栓塞,由此而引起的疾病为血栓性疾病。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 根据血栓形成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流堵塞程度及其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①静脉血栓形成:四肢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血栓等,以及相应的局部肿胀和水肿等;血栓脱落引起肺梗死。②动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及肢体动脉等,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缺血性与功能性改变;血栓脱落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肾栓塞、脾栓塞等临床表现。③微循环血栓形成:常见的有DIC、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凝血检查 主要是凝血功能、纤溶和血小板功能检测,多有异常。
3.影像学检查 主要有血管造影、超声波多普勒检查、CT、体积描记和血栓标记法。
【治疗原则】
(1)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防治动脉硬化等。
(2)抗血栓治疗:①抗凝治疗:选用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以及AT、华法林等;②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选用阿斯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及噻氯吡啶等;③溶栓治疗用于新近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的治疗,愈早愈好,目前以选用尿激酶或链激酶为主。
(3)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四肢动、静脉栓塞如在48h内可行外科手术取出血栓。也可通过放射介入的方法进行溶栓治疗。
【补液方法】
1.抗凝治疗5% GS500ml,肝素2.5万~4万单位,静脉滴注,持续24h。主要用于新鲜血栓形成或栓塞患者。低分子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15~30d。
2.溶栓疗法①5% GS100~200ml,尿激酶30万~300万单位,静脉滴注,15~30min内滴完;②0.9% NS100ml,链激酶100万~200万单位,静脉滴注,15~30min内滴完。
溶栓疗效一般用于血栓形成3~4d内疗效较好,急性病例可用1~3d,多至1周。
【注意事项】
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前、中、后均需监测凝血功能,指导用药、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达到下列标准、持续6个月以上者为治愈。
(1)一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物理学检查恢复到正常范围。
(3)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及其他异常表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