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430页(2474字)

【概念】

急性盆腔炎(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指发生于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急性炎症。大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有时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炎。其病原体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淋球菌、衣原体等,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发病前2~3d有宫腔内手术操作、经期性交、分娩、流产等病史;②患者发病急,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③自诉下腹部疼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白带增多,脓性或血性并伴有臭味;④检查呈急性病容、心率快、腹胀、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伴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⑤妇科检查见阴道充血,内有灼热感、宫颈举痛或摇摆痛、子宫略大有压痛、子宫两侧有明显压痛、活动差,宫旁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有时在后穹窿或侧穹窿部可触及肿块且有波动感。

2.辅助检查

(1)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脓液则可确诊。

(2)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脓肿及炎性包块。

(3)腹腔镜检查:①输卵管表面充血明显;②输卵管壁水肿;③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3.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②宫腔分泌物或后穹窿穿刺液涂片找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或其他化脓菌,细菌培养加药敏或体温39℃以上行血培养加药敏。③重症者电解质紊乱。

【治疗原则】

诊断及时,用药得当,特别是要合理应用抗生素(足量用药加联合用药),避免脓肿形成及炎症扩散,避免转变为慢性盆腔炎。有急性中毒症状者需开腹手术探查。

【补液及治疗】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半卧位。

(2)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抗生素治疗

(1)青霉素或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及甲硝唑联合:青霉素每日用量800万~1000万单位,每6~8h用1次,静脉滴注;庆大霉素每日16万~24万单位,分2~3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一般疗程不超过10d;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每日200~400mg,分2次肌内注射;0.5%甲硝唑200ml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

(2)第一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联合: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对革兰阳性菌较敏感,每日5g,分2次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Ⅳ),静脉滴注,每日量为100~150mg/kg,分2次应用;配用0.5%甲硝唑注射液250ml,每日2~3次。

(3)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克林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药效更佳。克林霉素60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6h用1次,静脉滴注,体温降至正常后改为口服,每次300mg,每6h用1次。

(4)第二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联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也较为优异,抗酶性强、抗菌谱广。如头孢西丁,每日2~3g,静脉滴注,每日1次。

(5)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低于第一代,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优越,耐酶性更强,抗菌谱广,常用于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如头孢噻肟,每日2~4g,分2次静脉滴注。若为重度感染每日用量可达4~6g,分2~3次静脉滴注。

(6)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对多数需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每日4~12g,分3~4次静注或静滴,严重感染每日可用16~24g。

(7)喹诺酮类药物:如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沙星等。可口服每日0.2~0.6g,分2~3次,或0.2~0.4g,静滴,1次或分2次给药。

3.中药治疗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化淤,如银翘解毒汤等。

4.手术治疗

(1)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形成者;药物治疗48~72h,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肿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

(2)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但肿块未消而局限化者,可行手术切除。

(3)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或中毒性休克,均应考虑脓肿破裂,需剖腹探查。

注意: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药敏试验而定,在化验结果未出来前,可根据病情结合病因及发病后已用过的抗生素作为参考选择用药,兼顾需氧及厌氧菌的控制,力求达到足量,又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