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1页(2093字)
【药物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述】本品又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仁丹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h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亦产。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药性】味辛,性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常与荆芥、桔梗、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伍,方如桑菊饮、银翘散。
2.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可配桑叶、菊花等同用;若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多配夏枯草、决明子等同用;如风热上壅,咽喉疼痛,多配桔梗、僵蚕等同用,方如六味汤。
3.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治麻疹透发不畅,常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同用,方如竹叶柳蒡汤;治风疹瘙痒,多配荆芥、防风、僵蚕等同用。
4.用于肝气郁滞,胸闷不舒,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常配柴胡、白芍等同用,方如逍遥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宜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汁或煎汁涂。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不宜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叶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其次为薄荷酮,还含乙酸薄荷酮、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达香酸、咖啡酸、木犀草素 7 葡萄糖苷和多种游离氨基酸如苏氨酸。
2.药理作用 薄荷或薄荷油少量内服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通过末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故有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局部应用可使皮肤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反射,首先产生冷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并能反射性引起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和深部组织血管扩张;薄荷醇有局部麻醉和局部止痛作用;薄荷及其有效成分对豚鼠离体回肠、小鼠离体小肠有抑制作用;薄荷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并有显着的利胆作用;薄荷醇能促进呼吸道分泌,降低其黏稠度,而使痰液易于排泄;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有抗炎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荨麻疹:用薄荷、苦参各30g,加入60% 酒精600ml,浸泡1周,过滤成500ml,加入樟脑酚10g。每日外搽患处5~6次。共61例,痊愈56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四川中医,1988,(8):42]②急性流行性结膜炎:取新鲜薄荷100g,洗净,晾干,捣碎绞汁,加冷开水500ml,洗眼,每日2次。也可用开水浸泡后熏洗。共治疗564例,均获治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10):620]③ 急性扁桃体炎:取沸水250ml左右,将大黄9g,薄荷3g浸泡于酒中,20分钟后缓缓饮服;2小时后重复浸泡饮服。每日上、下午各1剂,中间间隔4小时以上。共治疗69例,结果痊愈63例,占91.30%(48小时21例占30.43% ,72小时32例占46.38% ,96小时10例占14.49%);好转6例,占8.70%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8):340] ④ 唇周单纯疱疹:治疗组用75% 酒精局部消毒后,将冬青薄荷膏涂在唇周疮疹上,15分钟后再用75% 酒精将冬青薄荷膏全部擦掉,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每日2次,可随早、晚刷牙时间同时进行。对照组仅用75% 酒精涂唇周边皮损处,每日3次,3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日内显效7例,有效47例,无效6例,有效率90% 。对照组3日内显效0例,有效12例,无效48例,有效率20% 。两组疗效比较 P<0.05。[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3):168]
附药:1.薄荷素油(薄荷油)Bohesuyou 本品为薄荷经水蒸气蒸馏,再冷冻,部分脱脑加工得到的挥发油。作为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可用于皮肤或黏膜产生清凉感以减轻不适及疼痛。口服,每次0.02~0.2ml,每日0.06~0.6ml。外用:适量,涂擦。
2.薄荷脑Bohenao 本品为薄荷素油得到的一种饱和环状醇粉末。功效同薄荷素油。内服:0.02~0.1g,多入片剂含服;或入醑剂、软膏剂。外用:适量,涂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