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74页(2088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腐肠、子芩、宿芩、条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药材分子芩和枯芩,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

【药性】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如湿温暑湿,湿热郁阻,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多与滑石、白豆蔻、通草等同用,方如黄芩滑石汤;若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配用,方如半夏泻心汤;若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同用;如大肠湿热,泄泻痢疾,常与黄连、葛根等同用,方如葛根芩连汤。

2.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少阳证。如治肺火炽盛所致的咳嗽痰黄,可单用一味,即清金丸,或配瓜蒌、枳实同用,方如清气化痰丸;如阳明气分热盛,或温病高热,心烦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吐血发斑,常与黄连、石膏、山栀同用;若少阳证寒热往来,可与柴胡同用,方如小柴胡汤;若寒热如疟,热重而寒轻,可与青蒿、竹茹等相伍,方如蒿芩清胆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常与生地、白茅根、三七、玄参等同用。

4.用于热毒疮疡,咽喉疼痛,瘰疬,疥癣。如治热毒疮痈,咽喉疼痛,可配金银花、连翘、蒡子等同用;治瘰疬痰核,可配牡蛎、玄参、木鳖子等药熬膏摊贴,方如绿云膏;治湿疮,疥癣,皮肤赤痒多水,常与黄连、苦参、床子、枯矾等研末调敷。

5.用于胎热不安、心烦呕恶,或泛吐苦水,不能饮食,常与白术、当归等同用,方如当归散;若虚热扰动,胎元不固,胎动胎漏,可配人参、熟地、川断同用,方如泰山磐石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熬膏贴。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炒炭用。枯芩轻虚上达,多用于上焦之火;子芩重实下达,多用于下焦之热。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黄芩根含黄芩素、黄芩新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木蝴蝶素、黄芩黄酮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另含苯乙醇葡萄糖苷、14种氨基酸、挥发油及甾醇类。

2.药理作用 黄芩煎剂在体外对多种球菌、杆菌及真菌、病毒有抑制生长和杀灭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均有抗炎作用;黄芩水提取物对大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芩苷或黄芩素对豚鼠被动性全身过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显示其有抗变态作用;黄芩浸剂或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和利尿作用;黄芩黄酮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在体外,黄芩素、汉黄芩素、木蝴蝶素A、黄芩黄酮、白杨素可抑制胶原产生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黄芩苷有轻度的镇静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能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故有保肝作用;黄芩醚提取物在体外对白血病-L1210细胞有细胞毒反应,提取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小儿肺炎:用黄芩、忍冬藤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品11g),每岁半包/日用品次,随增龄而增量,停用其他药。治疗100例,治愈84例,好转16例。[黑江中医药,1986,(5):38]② 小儿菌痢:用黄连、黄芩、黄柏各等份,研末,1岁内每次用1g,2~3岁用2g,4岁以上用3g,调入生理盐水30~40ml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病情较重者2次,治疗期间节制饮食。共治疗146例,经2~6日治愈112例,无效28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24(3):114]③ 麦粒肿:用忍冬花20g,黄芩20g,制成煎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服。共治疗150例,一般服1~2次即愈,少数服药3天痊愈,效果优于抗菌素。[山东医药,1989,29(11):22]④ 病毒性角膜炎:用黄芩、腥草各50g,煎煮2次,并将2次药液混合,取2/3分3次口服,1/3分4次冲洗患眼。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0例,其中点状角膜炎治愈19例;树枝状角膜炎治愈3例,好转6例;地图状角膜炎好转、无效各1例。[中医杂志,1997,38(2):6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