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72页(2185字)
【药物出处】:《本草纲目》
【概述】本品又名檗木、檗皮、黄檗。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树皮。前者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地,习称“川黄柏”;后者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习称“关黄柏”。春季采收,用半环剥或环剥剥取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刷净晒干。
【药性】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用于湿热淋浊,带下,足膝痿痹。本品擅治下焦湿热,如湿热蕴结膀胱,小便赤涩淋痛,常配车前子、木通等同用;若为血淋,则宜配大小蓟、白茅根等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色黄,可配白果、车前子、芡实同用,方如易黄汤;若湿热下注,脚膝红肿疼痛,下肢痿软无力,常与苍术同用,方如二妙散;如见下肢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者,再加牛膝,方如三妙丸。
2.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如治大肠湿热,热痢下重,可配黄连、白头翁、秦皮等同用,方如白头翁汤。治湿热黄疸,可与栀子同用,方如栀子柏皮汤。
3.用于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而致的骨蒸潮热,遗精盗汗,腰膝酸软,常配知母、黄柏等同用,方如知柏地黄丸;或配熟地黄、龟甲等同用,方如大补阴丸。
4.用于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肿毒。如治口疮,可用蜜炙黄柏配青黛、龙脑同研末,掺于疮上;治目赤肿痛,可配白蒺藜、甘菊花、生地黄煎汤内服;治疮疡肿毒,可单用黄柏末合鸡蛋清调敷,或与大黄、白及、白芷、陈米粉等研细末,蜂蜜调敷,方如六合围丹药;治臁疮,与白胶香、煅石膏、青黛共研末外掺。
5.用于皮肤湿疹,水火烫伤。治湿疹,可配苦参等药,煎水洗渍;治水火烫伤,配地榆、白及研末调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清热泻火宜生用,清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黄檗树皮主要含小檗碱,并含少量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白栝楼碱、蝙蝠葛任碱等,另含柠檬苦素、黄柏酮及多种甾醇;黄皮树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内酯、甾醇。
2.药理作用 黄柏水煎剂或浸剂对多种致病细菌、钩端螺旋体、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柏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小檗碱有明显的抗腹泻和抗炎作用;黄柏醇提液、小檗碱、黄柏碱及掌叶防己碱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小剂量的小檗碱可兴奋心肌,增强其收缩力,具有正肌力作用,且发挥作用较快;小檗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黄柏甲醇提取物口服对大鼠盐酸 乙酸溃疡呈现显着的抑制作用;小檗碱对ADP、花生四烯酸、胶原及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柏及小檗碱均有降血糖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肠炎:取黄柏、马齿苋、白头翁各50g,水煎成100ml,加2% 普鲁卡因20ml,每晚睡觉前保留灌肠胃1次。共治疗60例,结果治愈46例,好转12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达96.7%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178]② 慢性支气管炎:用痰喘宁(每胶囊含黄柏果挥发油100mg,苦参浸膏150mg)口服,每次2粒,每日2次。共治疗300例,结果临床控制104例,显效93例,好转9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7%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4):222]③ 慢性咽炎:用50% 黄柏水煎液上清液2ml,抽入5ml注射器内,药液保持温度28~32℃ ,以5号针头直喷整个咽部及咽后壁,每日1次,5~6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4例,结果痊愈 9 例,有效 24-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97.6% 。[黑龙江中医药,1993,(1):32]④ 下肢溃疡:取黄柏、大黄各等分为末,以开水调成糊状,常规消毒后外敷,隔2日治疗1次,直到红肿消散,下凹之肉长平后,再用珍珠散。共治疗36例,结果治愈29例,显效6例,无效1例。[黑龙江中医药,1990,(5):40]⑤ 手足癣:用黄柏粉50g,樟脑5g,水杨酸粉45g,研末装袋,每袋22g,加食醋250ml或350ml浸泡手足。共治疗363例,结果痊愈345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江苏中医杂志,1986,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