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255页(1907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茯、松薯、松苓、云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菌核。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地。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茯苓块”。

【药性】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应用】

1.用于水湿内盛,水肿尿少,常与苓、白术、泽泻等同用。若兼有膀胱气化不利,可加桂枝同用,方如五苓散。若皮水,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常配防风、黄芪等同用,方如防己茯苓汤;若妊娠水肿,小便不利,多与冬葵子配用,方如葵子茯苓汤。

2.用于痰饮证,常与半夏、陈皮、甘草同用,方如二陈汤。若水饮上凌心肺,眩晕心悸,可与桂枝、白术、甘草等配伍,方如苓桂术甘汤;若痰饮停留中脘,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常配半夏、生姜等同用;若痰饮流入四肢,背臂酸痛难举,两手软弱无力,配半夏、枳壳、风化硝等同用,方如指迷茯苓丸。

3.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带下。若脾虚纳食减少,肢倦乏力,本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方如四君子汤;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便溏,多与党参、白术、扁豆、陈皮等配用,方如芩苓白术散;若脾虚带下清稀,绵绵不绝,常配怀山药、生苡仁、莲子肉等同用。

4.用于心脾两虚,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常配伍人参、远志、酸枣仁等同用,方如归脾汤。若痰浊扰心之心神不安,可与菖蒲、朱砂、甘草等配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β-茯苓聚糖,并含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三萜羧酸、齿孔酸、松苓酸等。亦含脂肪酸,如辛酸、十一酸、月桂酸、十二酸和棕榈酸等。此外,还含麦角甾醇、树脂、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组胺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2.药理作用 茯苓醇浸剂有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可能与影响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有关,而非钾盐所致;茯苓聚糖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小肉瘤S180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从茯苓聚糖加工制成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对鼻咽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治疗作用,并可阻止小鼠宫颈癌转移;茯苓水浸膏有预防胃溃疡和防治肝损伤作用。

3.临床报道 ①水肿:用茯苓制成含量为30% 的饼干,成人每次食8片(每片含生药3.5g),每日3次,儿童减半。治疗30例,结果显效 23例,有效 7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8):25]② 婴幼儿腹泻:取茯苓细粉0.5~1g,日服3次,治疗98例,治愈79例,好转8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1985,(5):31]③ 慢性精神分裂症:取茯苓6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3个月,治疗53例,结果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56.60% 。[山西医药杂志,1982,(5):14]④斑秃:茯苓500g,烘干,研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g,同时外用酊剂,每日数次涂患处。治疗8例,均在2个月内治愈。[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2):110]⑤ 糖尿病:每日每人50g茯苓,将其制作成馒头,分早晚食用,连食7天,观察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13例。结果:平均空腹血糖受试前为(8.76±2.04)mmol/L,受试后为(7.94±1.45)mmol/L(P<0.001);餐后2小时血糖,受试前为(13.71±2.49)mmol/L,受试后为(11.69±2.19)mmol/L(P<0.001),有明显降低。[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26(5):37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