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379页(165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白地榆、红地榆、西地榆、山枣。为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ol.)Yǖet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习称“绵地榆”。春、秋季节均可采收,挖出根部,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药性】味苦、酸、涩,性微寒。归大肠、肝、胃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用于血热所致各种出血证,尤适用于下焦热盛,迫血妄行之便血、血痢、痔血、崩漏等下部出血证。如治大便下血,常与槐花、蒲黄、椿根皮等配用;治痔血肿痛,多与黄芩、枳壳、槐花等配用,方如地榆散;若治妇人漏下,可配伍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
2.用于痢疾,无论虚实寒热均可随证配用。如治泻下赤白,常配黄连、当归、木香等同用;治便痢赤血,又可加黄芩、栀子、茜草根等同用;如治体亏虚痢,可配伍黄连、阿胶、姜炙厚朴等同用;如泻痢日久脱肛,则可与五倍子同用,方如蓓榆散。
3.用于热毒痈肿疮疡、烧伤及湿疹。治疮疡痈肿,无论脓成与否均使用,可单用捣敷或煎汁外洗,或配田基黄、三七等同用;治水火烫伤,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调涂;治湿疹滋水,可用地榆煎液作湿敷,亦可研粉干掺患处,或配伍枯矾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煎洗浴、湿敷;研末撒布或麻油调涂。解毒敛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味涩,便血、崩漏、痢疾及出血有瘀者慎用;热痢初起者亦不宜单独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根含地榆糖苷Ⅰ,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另含地榆皂苷、水解型鞣质、游离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等。
2.药理作用 地榆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地榆粉外敷对实验性烫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地榆水提剂与醇提剂有抗炎消肿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及与白喉、伤寒、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人型结核等杆菌以及某些致病真菌、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用黄连地榆汤(每剂地榆50g,黄连10g,加水500ml,煎至100ml左右,冷却),每次1~2汤匙。治疗117例,止血有效率为92.3% 。[中级医刊,1983,18(9):56] ② 急性细菌性痢疾:地榆50g,仙鹤草30g,女贞子30g,加水煎成100ml,再加适量糖浆,制成地榆合剂,每日1剂,分2次服,第1天剂量加倍。治疗50例,结果治愈47例,好转2例,无效1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1):5]③ 慢性结肠炎:用地榆30g,一见喜60g,浓煎成100~150ml。晚上将睡前保留灌肠。共治疗85例,痊愈61例,好转22例,无效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4):19]④ 烧伤:用地榆炭70g,黄连25g,冰片5g,芝麻油适量,调糊局部外涂,以盖住创面为度。治疗Ⅱ~Ⅲ度烧烫伤28例,结果全部治愈。[吉林中医药,198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