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462页(1313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概述】本品又名芥菜子、青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主产于山西、山东、安徽、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后者习称“黄芥子”,全国各地均产。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性】味辛,性温。归肺经。
【功效】豁痰利气,温中散寒,散结通络。
【应用】
1.用于寒湿痰饮停滞而致咳嗽痰喘,胸满胁痛。如治寒痰壅肺,咳嗽痰多清稀,常用白芥子配苏子、莱菔子同用,方如三子养亲汤。若痰饮停聚胸膈,胸满胁痛,咳逆喘促,可配甘遂、大戟同用,方如控涎丹。用本品制剂外贴,冬病夏治,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
2.用于胃寒呕吐,脐腹绞痛,可用芥子研末为丸服。若腹痛手足厥冷,可将芥子研末填脐,然后隔衣温熨,使汗出寒散而愈。
3.用于痰滞经络所致的肩臂肢体关节疼痛,阴疽肿毒,瘰疬。治痰滞经络,关节疼痛,常配肉桂、没药、木香等同用,方如白芥子散;治痰湿流注,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麻黄等同用,方如阳和汤;治瘰疬,用芥子和葱白捣烂如泥,外敷局部。
4.用于耳聋,喉闭,鼻衄。治气闭耳聋,可将芥子捣碎,以人乳调和,用棉裹塞于耳道内;治咽喉闭塞不通,用芥子末,水蜜调和为膏,敷涂于咽喉外颈部;治鼻出血,用芥子末水调,涂于顶囟可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内服过量可致呕吐。肺虚咳嗽及阴虚火旺者禁服。外敷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时间过长,易起泡化脓。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白芥子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和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还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羟基苯甲胺等;黄芥子含黑芥子苷、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黏液质,脂肪油为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廿碳 11烯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等。
2.药理作用 黑芥子苷酶解后所得挥发油名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多种酯,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小量芥子粉内服作调味剂,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和胰液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