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486页(1069字)
【药物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述】本品又名淡竹茹、竹皮、青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 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Li或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竿的中间层。产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区。全年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药性】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应用】
1.用于肺热咳嗽,咯吐黄痰或痰热烦躁,惊悸不眠。治肺热咳嗽,咯吐黄痰,常与黄芩、知母、瓜蒌等相配;若痰热内扰,肝胃不和之胸闷痰多,烦躁不眠,惊悸不宁,常配半夏、陈皮、枳实等同用,方如温胆汤。
2.用于胃热气逆之呕吐、呃逆。治胃热呕吐,多配黄连、代赭石、半夏等同用;若胃虚有热之呕吐,宜配人参、陈皮、半夏等同用,方如橘皮竹茹汤;治伤寒汗后余热留胃之呕吐,则配干葛、半夏、甘草等煎服;治妇人胎热,恶阻呕逆,常配枇杷叶、陈皮等同用。
3.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鼻衄、崩漏,常与生地黄、白茅根、大蓟、小蓟等同用。如用生竹茹醋煮含之,可治齿龈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贴。
【使用注意】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淡竹的竹茹含有对 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 二甲基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另含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
2.药理作用 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杆菌等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