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537页(1866字)

【药物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述】本品又名赤箭、赤天箭、明天麻、定风草根。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根茎。主产于贵州、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地。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冬季采者名“冬麻”,质量较优;春季采挖者名“春麻”。

【药性】味甘,性平。归肝经。

【功效】息风平肝,祛风通络。

【应用】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治小儿惊风抽搐,常与钩藤、僵蚕、全蝎等同用;若风痰夹热者,可配胆南星、天竹黄、半夏等;若为小儿慢惊风,可与人参、白术、全蝎等同用。治中风口眼歪斜,肢体拘挛麻木,常与钩藤、白芍、地膝等同用。治破伤风而致的抽搐惊厥,角弓反张,常配天南星、防风、白芷、羌活、白附子等同用,方如玉真散。

2.用于眩晕,头痛。治眩晕,肝阳上亢而致者,常与钩藤、石决明、黄芩、牛膝等同用,方如天麻钩藤饮;若风痰上扰而致者,常与半夏、茯苓、白术等同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偏正头痛,属风邪上攻者,常与川芎、荆芥、半夏、木香等同用;若属肝血不足者,常与当归、白芍同用。治头风攻注,偏正头痛,可与等量川芎为丸,方如天麻丸。

3.用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关节屈伸不利。治中风手足不遂,肢体麻木,可与没药、制乌头、麝香等配用,如天麻丸;治风湿痹证,关节不利,与秦艽、羌活、桑枝等同用,方如秦艽天麻汤。

此外,天麻还可用于目赤翳障,昏暗不明,可与当归、熟地、蝉衣、木贼、菊花等同用,方如天麻退翳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天麻生用祛风止痛力强,多用于头痛、痹症;炒用镇静定惊力强,多用于眩晕、抽搐。

【使用注意】气血虚甚者慎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天麻苷、天麻醚苷、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4-羟苄基甲醚、4-(4-羟苄氧基)苄基甲醚、双(4-羟苄基)醚、香草醇、柠檬酸甲酯、琥珀酸、棕榈酸、β-谷甾醇等。另还含天麻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 天麻水剂有镇静作用,并能对抗戊四唑引起的阵挛性惊厥;人工培育的天麻或野生天麻均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天麻能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和冠状动脉阻力,并有降压、减慢心率等作用;天麻多糖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天麻还有耐疲劳作用,能缩短果蝇幼虫的发育时间,延长成虫的寿命,表现为抗衰老作用;天麻注射液还具有抗炎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眩晕:用天麻素注射液600mg,加入5% 葡萄糖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共治疗中老年眩晕64例,总有效率为98.4%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471] ② 面肌痉挛:用栽培或野生天麻制成6% 天麻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0.12g)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次,连续治疗2~3个月。共观察94例,其中栽培天麻组71例,野生天麻组23例,结果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39% 、61.97% 和26.09% 、69.56% ,两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药研究,1989,(1):34] ③ 血管性头痛:用6% 天麻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0.12g。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支,7~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5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79.6%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4):26]④ 破伤风:用水提醇沉法制成的天麻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1.2g,间隔2~6小时1次。共治疗轻型破伤风34例,结果用药15~120分钟显效,病人安静,抽搐次数减少,对电刺激敏感降低,有的出现睡眠状态。本法对重型破伤风疗效不显。[陕西新医药,1981,(1):4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