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583页(1210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概述】本品又名扁豆、小刀豆、峨眉豆、眉豆。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秋季种子成熟时,摘取荚果,剥去种子,晒干,拣净杂质。

【药性】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应用】

1.用于脾胃虚弱之纳呆腹胀,便溏,完谷不化,口淡无味,恶心呕逆,常与茯苓、白术、山药配用,方如参苓白术散;若治小儿消化不良、单纯性腹泻,症见厌食、腹胀、泄下物清稀或臭秽,多与白术、砂仁、内金等配用。

2.用于脾虚湿盛之妇女带下绵绵,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色白不臭,单用为末冲服,或配白术、山药、芡实等同用。

3.用于夏伤暑湿,呕吐,泻痢,单用或配藿香、荷叶、厚朴同用,方如香薷饮。如痢下赤白,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则配黄连、葛根、秦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小儿夏季发热久不退者,可配竹叶、石膏、青蒿等同用,或配绿豆、糯米煮粥,长期食用。本品与天花粉同用,亦可治脾胃积热所致的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干品研末,入丸、散,6~10g。炒扁豆健脾止泻作用强,多用于脾虚泄泻及白带增多;生品则化湿解暑力较胜,多用于暑湿内阻,脾虚不甚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类(棕榈酸、亚油酸、反油酸、油酸、硬脂酸等)、胡芦巴碱、氨基酸、维生素B1及C、胡萝卜素、植物凝集素、植物钙镁、水苏糖、麦芽糖、棉籽糖等成分。

2.药理作用 扁豆所含植物血细胞凝集素A 不溶于水,无抗胰蛋白酶活性,如混于食物中饲喂大,可抑制其生长,甚至引起肝脏的区域性坏死;加热后则毒性大大减弱;凝集素 B可溶于水,有抗胰蛋白酶活性作用;扁豆冷盐浸液对 E玫瑰花结形成有促进作用;水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提取有抗病毒作用,并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有解毒作用。此外还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解酒等作用。

3.临床报道 婴幼儿腹泻:用白扁豆、薏苡仁各15g,鸡内金10g。共研细末,炒至微黄,以小米煮成稀糊状,加白糖调味,分3次服。共治疗60例,一般2~3剂可治愈。[河北医药,1982,(1):1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