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耳解剖学手册

毗邻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耳解剖学手册》第91页(6185字)

横窦全部行于硬脑膜中间,而被覆一层窦内皮。

一、起始部的关系

此即为HérophiIe压迹所致的关系:

向前为三种硬脑膜形式周缘的结合点,其一为水平的:小脑幕;另二处是垂直的:一个在上边为大脑镰,另一个在天幕下为小脑幕。

直窦向前进入其联合线内,中间斜向下后方,呈三角形断面。

向上:上矢状窦沟,由大脑镰周边包裹并将两个脑窝分开。

向下:由枕内嵴将两个小脑窝分开。小脑镰周边附着在此嵴上,常包裹融合的后枕窦。

向后:枕内前粗隆与在外壳上到皮下的枕外前粗隆相对应。一条枕横导静脉吻合窦汇进入颈静脉群中。

二、横部关系

1 .直接关系:自起始部到其膝部,横窦横部向前进入枕骨鳞部的侧沟中。稍凹陷,界于下唇和上唇之间,由于小脑镰周边插入的两股连接两唇沟,变成骨纤维隧道。

2.间接关系:三角剖面表现。

(1)大脑上面:由内向外,为硬脑膜下间隙的中间内面附有枕3、4脑回及易变异的枕前切迹和颞叶第3脑回。

(2)小脑下面:借脑膜中间面附有小脑上半月叶,向前附有小脑下半月叶。

(3)基底:枕部骨性,在外壳上附有枕外前粗隆和星点间的上枕曲线。其上唇止于颅浅筋膜中整个全长并向外止于枕肌上。其下唇向内止于斜方肌中,向外止于胸锁乳突肌的枕头处,止点处借一个枕动脉的间隔相互隔开。在内方,横部填满大复合体止点和外方夹肌的止点,遮住枕神经出口。

(4)皮肤投影:横窦呈一略下降的线条,在枕外粗隆和内听道上端之间(Poirier)。

三、膝部的关系

(一)直接关系

其骨沟,藏于乳突内壳处,即:①枕颞缝的稍前方;②向前并在后侧(顶、颞、枕骨之3骨结合点-星点)基础的下方。其分开的小脑硬脑膜鞘,转向至此位于骨沟内。

(二)间接关系

常随静脉窦脱出和乳突气化的程度而有变异。

1 .在外侧:乳突。

典型乳突外壳投影(Mouret)①在乳突上后角上;②在颞颅线(水平的)和岩鳞缝(斜向前下方)两者的结合处;③外耳道上后筛区的后方;④借一层厚3~5mm的致密骨将其分开。

变异未脱出的膝部,事实上仍留在岩鳞部的后方,距外耳道后大约20mm。

突向前方的膝部,搭到稍靠近前边的缝缘并接近外耳道12mm处,向前可相互靠近乳突外壳。

2.在前:由外向内。

(1)乳突内成分:乳突窦。正常位置的膝部保持在7~8mm处,由静脉窦-鼓窦间气房群分隔。①脱出的膝部:无中间气房群而不再使乳突内壳同该部分开;②可将它稍向上和向前挤向硬脑膜和面神经之间;③可稍向外面突出;④有一发育较好的鼓窦,转向相反方向,位于静脉窦和乳突外壳之间。

气房群Trautmann窦-硬脑膜间气房群深潜到后顶角处,后者在横窦膝和大脑硬脑膜(窦脑膜角)之间。属于后迷路上气房群的部分,行向前下方。横窦-鼓窦间气房群,由于膝部脱出和骨质硬化有些减少。

(2)岩尖内成分是更远的一部分。膝部停留在后半规管隆起的上外和后方,并仅在明显脱出的情况下才能遮盖外方。

岩骨上缘,向前卷向其后端并在前方遮盖静脉窦的膝部。

3 .在内侧:小脑。

膝部,借小脑脑膜中间倚在小脑半球的外侧角上(两个半月叶的整个前部分)。

小脑幕顶止点处,为横窦离开的地方。随其前进到岩上缘,予以包裹岩上窦,并将横窦同颞叶第3脑回分开。

四、乙状窦部的关系

(一)直接关系

乙状窦沟是乳突内面和岩骨后颅内面的附属部分,随着窦脱出,骨段多少有些相嵌。

其四邻:到岩部一个突起的前唇,后者再连接到它的上端,岩骨上唇的后端到突出不明显的乳突后缘,其乙状部自上而下越陷越深。距其上端10mm处接近后唇,是乳突导静脉孔。乙状部使其形成一坚硬骨壳,将与乳突内容分开而易自行劈开。

乙状窦的硬脑膜鞘,是小脑窝硬脑膜的附属部分。

(二)间接关系

1 .在外方:乳突外壳。

横窦的投影是:①固定高度:在二腹肌槽后端到鼓部下端的联合线上方;从不到乳突尖。②按乙状窦脱出和乳突尖端气化强度,由后向前有变异。

斜向下前方,此窦由皮壳的上方降下(上端为5mm,下端20mm)。

2.在前方:由外向内。

(1)乳突内成分:面神经包括面神经管的第3部分。由膝部到茎乳孔伴同茎乳动脉,嵌入在Gelle(面神经骨管)硬骨块中。斜向下外方并略向前,接近垂直。

乙状窦沿途行进随其脱出和所在处,仍保持3~10mm的分隔,其自上而下伴行神经且易交叉。

乙状窦-面神经管间气房群(Lombard)使之分隔:随窦脱出和骨质气化作用多少有些发育,此群直到岩尖。此气房群适于鼓窦下气房群,起自后迷路下气房群。

(2)岩尖内成分很清楚,内听道-乙状窦间气房与后外半规管隆起下部气房相通。

(3)岩部后颅内面,其前部直接到乙状窦沟。

指甲状窝或内淋巴囊窝是在此处的主要关系;位于横窦稍前几毫米,为手术标志;至下前方呈斜缝的前庭导水管后孔流出的前下部。此窝依附内淋巴囊,后者自行摊开在硬脑膜下并同其粘连一起。

内听道比较长(15~20mm之间)。

3 .在内面:小脑的二腹叶分二部在内面,借脑膜中间分为窦前和窦后部。

4.在后面:窦后气房群,不太发育,集中在乳突导静脉处。

(三)水平部直接关系沟首先在乳突部的二腹肌-颈静脉部。通过岩-枕缝到枕(颈静脉后部),离此:①向内到枕外侧;②向外,枕部的颈静脉隆起,其球部接岩骨的颈静脉窝。一个明显有上凹面的尖嵴——后颈静脉隆起后内面发展向枕骨外侧,横着地阻止在其终止处稍前方沟。

硬脑膜鞘属小脑硬脑膜。

(四)水平部间接关系

1 .下方在其颈静脉-二腹肌部:①二腹肌后腹插入槽和枕动脉沟深深地交叉。②与深部颈静脉-二腹肌借岩尖气房群隔开。

其枕部倚在:①致密的颅底中间部;②后腮腺下间隙和其所属部分。

2.上方:借脑膜中间部;外面是小脑,在二腹肌腹下面,在内面是小脑扁桃体。五、终端部的关系

这即颈静脉球的关系(图6-5,6-6)。

图6-5 乙状窦和颈静脉球与耳部关系

图6-6 颈静脉球——毗邻关系(内后面观)

颈静脉球:此即颈内静脉扩张的部分。

这部鼓起来的静脉,弯成圆顶,位于颅底下面,在后破裂孔大孔的外下方,向下、外方横着弯入岩骨颈静脉窝。

自内上端并由其外连接横窦下端发出颈静脉干,脉管由此变细,然后进入后腮腺下间隙。

管径粗为12~15mm;右侧颈静脉球常比左侧的粗些。

结构:颈静脉球壁有3层:①内层,内皮层,无瓣膜。②中层,纤维肌肉层。③外层,浆膜层,坚固颈静脉球,此为0.5mm长之圆形,位于颈静脉窝顶的上部,看上去在鼓室底和鼓室神经管底板处;此球为神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丰富的器官。此球接受来自咽升动脉之鼓室血管丛供应和舌咽神经的支配支。

(一)直接关系

1 .颅底向上和向外:颈静脉窝,光滑腔,其凹面向下、内、后方。

深藏于岩骨颅内面之后1/3部:

向后:由岩骨颈静脉面的关节同枕骨外侧骨板的颈静脉突起封闭。

向前:向内借颈静脉嵴隔开颈内动脉进入孔。

其前方有开大的鼓室神经管孔,为鼓室神经穿入的地方。

向内方延伸到锥体窝,此处有舌咽神经下节(Andersch)和耳蜗导水管孔。

向外到茎突基底的两侧附近、后方的茎乳孔、前方的鼓部鞘突。

其中央部有导骨孔,由此穿出之分支与迷走神经主支成吻合支,常见有一细皱纹。

颈静脉球贴到颈静脉窝的骨膜上(图6-7)。

图6-7 颈静脉球

(后裂孔水平处之血管神经关系)

2.在上方和内方:后破裂孔。

居于枕岩缝的后1/3和中1/3的联合处,大斜轴呈卵圆形向前,后端粗大向内。由两条纤维索分成三部,其中一部分分布在枕骨和岩骨颈静脉两个棘之间,另一部分分布在枕骨外缘和岩骨颈静脉棘之间。

颈静脉球上部使之同横窦结合处之后弧形弯部平坦。

向内、向前为破裂孔神经的两条分支,在中部有两条神经:①迷走神经之颈静脉神经节支;②副神经,占据后破裂孔之枕骨缘;

并由:脑膜后动脉、咽升动脉之支和交感神经支分隔开。

在前部有:①舌咽神经,占据后破裂孔的岩骨缘,发出分支到上、下神经节;②岩下窦,在舌咽神经切面转成颅外部分。

(二)间接关系

1 .在上方:其由颈静脉窝的中间窝同鼓室腔之间发生关系。

在上、外:鼓室此处正相当鼓岬面后部的鼓室底部;由易变的下鼓室气房群将其分开。

如果发育得很好,颈静脉球顶可穿破顶板进到圆窗龛处。鼓室底板偶见缺损,当行鼓膜穿刺或切开时突入鼓室的球顶将会变得很危险。

在上、内方:迷路附于迷路下间隙,界邻:①在前方,与颈内动脉管;②在上方,与前庭底板和耳蜗起始部;③在下、后方,与颈静脉球顶。当颈静脉球顶发育不良时,其由一个10~12mm的间隙,为迷路下气房群所占据并与前庭底板相隔开。

当颈静脉球发育极佳时,则颈静脉球顶可能只借迷路囊增厚部(1mm)与前庭底板分隔;因此,球顶就可能与后方的后半规管壶腹和前方的耳蜗导水管相接触,这种情况常见些。

2.在前方:颈内动脉钻入颈内动脉管,此处有颈动脉周交感神经和Rektorzik静脉丛环绕。有:①鼓室神经、Andersch神经节支进入鼓室神经管。②Ⅸ、Ⅹ、Ⅺ对脑神经由后破裂孔钻出。③岩下窦交叉Ⅹ、Ⅺ对脑神经外面并经过一段短路后进入颈静脉球。④English枕岩窦,颅外窦行向颈静脉球。远处距离:咽外侧角。

3 .在外方:面神经和茎乳动脉出自茎乳孔之外并有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间的Haller袢。

4.在内方:出自髁管的舌下神经并与枕骨髁突相接触,环绕着静脉丛并伴随脑膜后动脉、咽升动脉的终末支。枕环椎关节和环椎粗隆与茎突基底部成为常规手术的标志。

5 .在下方:后腮腺下间隙,界于:①向外,到乳突、胸锁乳突肌以及二腹肌。②向前,到茎突。③向内,到Charpy板。④向后,到椎前肌群和椎前筋膜。

含有后外的颈内静脉、前外的颈内动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颈上交感神经节、迷走神经丛星神经节等。

上一篇:解剖简述 下一篇:耳解剖学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