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搏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59页(1558字)

过早搏动是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所引起,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异位起搏点可位于心房、房室交界或心室组织。分别引起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多见。

【病因】

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可由疲劳、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所引起,但也可发生于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另外,拟交感胺类、洋地黄、奎尼丁、锑剂中毒及缺氧、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等)、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均可引起过早搏动。健康学龄儿童约1%~2%有过早搏动。

【临床表现】

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诉述心悸、胸闷、不适。听诊可发现心律不齐,心搏提前,其后常有一定时间的代偿间歇,心音强弱也不一致。早搏常使脉律不齐,若早搏发生过早,可使脉搏短细。早搏次数因人而异,且同一患儿在不同时期亦可有较大出入。某些患儿于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减少,但也有些反而增多,前者常提示无器质性心脏病,后者则可能同时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

为了明确诊断,了解早搏的性质,必须做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上有无P'波、P'波的形态、P'~R的长短以及QRS波的形态,来判断早搏属于何型。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①P'b波提前,可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异,但方向一致。②P'~R> 0.10s。③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往往不完全。④一般P'波QRS~T正常,若不继以QRS~T波,称为阻滞性早搏,若继以畸形的QRS~T波,为心室内差异传导所致。

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①QRS~T波提前,形态、时限与正常窦性基本相同。②早搏所产生的QRS波前或后有逆行P'波,P'-R <0.10s,R-P'<0.20s,有时P'波可与QRS波重叠,辨认不清;心代偿间歇往往不完全。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①QRS波提前,形态异常、宽大、QRS波>0.10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②QRS波前多无P'波。③代偿间歇完全。④有时在同一导联出现形态不一、配对时间不等的室性早搏,称为多源性早搏。

【预后】

取决于原发疾病。有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早搏可持续多年,不少患儿最后终于消失,个别患儿可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

【治疗】

必须针对基本病因治疗原发病。一般认为若早搏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者可不必用药。若早搏次数>10次/min,有自觉症状,或在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则应予以治疗。可选用普罗帕酮(心律平)口服,每次5~7mg/kg,每6~8h1次。亦可服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每日1mg/kg,分2~3次;房性早搏若用之无效可改用洋地黄类。室性早搏必要时可每日应用苯妥英钠5~10mg/kg,分3次口服;胺碘酮5~10mg/kg,分3次口服;普鲁卡因胺50mg/kg,分4次口服;或奎尼丁30mg/kg,分4~5次口服。后者可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需心电图随访,在住院观察下应用为妥。对洋地黄过量或低血钾症引起者,除应停用洋地黄外,尚应给予氯化钾口服或静脉滴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