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73页(1479字)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deficiency)由Giblett于1975年首先发现,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病因】

由于第14对染色体上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编码基因缺陷,造成PNP缺乏。

【发病机制】

PNP的功能是催化鸟苷转化为鸟嘌呤和催化次黄嘌呤,核苷转化为次黄嘌呤,最终生成尿酸。当PNP缺乏时,血中鸟苷和次黄嘌呤增多,可导致淋巴细胞中脱氧三磷酸鸟苷(dGTP)含量升高,胸腺细胞中的dGTP也大量堆积,dGTP可抑制核糖核酸还原酶,该酶为 DNA 合成的促进剂,故dGTP堆积抑制淋巴细胞合成DNA,使淋巴细胞增殖受限。由于B淋巴细胞对PNP缺乏有一定耐受能力,而T淋巴细胞对PNP缺乏敏感,故PNP缺乏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并发现 Ts/Te受 PNP缺乏的影响比 Th/Ti所受的更严重。

【病理】

胸腺发育不良,缺乏胸腺小体。淋巴结胸腺依赖区发育不良,淋巴细胞稀少;非胸腺依赖区含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无性别差异,多发病于出生后6~12个月婴儿,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病人反复发生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皮肤、黏膜慢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反复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等。有的病人可表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当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细胞的血制品时,可发生 GVH反应。肝、脾和淋巴结一般不肿大,也缺乏其他阳性体征。活疫苗接种可发生严重反应。

【诊断】

1.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包括:①血液Ig水平、B细胞和浆细胞数基本正常。外周血中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Ts细胞常减少。淋巴细胞的 PHA转化、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很低。迟发型变态反应阴性。②淋巴细胞中dGTP显着增高。红细胞中缺乏 PNP是本病的确诊指标。水中成纤维细胞PNP活性测定,有助于产前诊断。③尿中尿酸含量低,尿中有鸟苷、脱氧鸟苷和次黄嘌呤核苷、脱氧次黄嘌呤核苷有助于本病诊断。

【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正常红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含有 PNP,输注洗涤过的红细胞,进行 PNP酶替代治疗,对部分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和细胞免疫有一定提高。胸腺素可以改善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胎儿胸腺移植和转移因子治疗效果未肯定。

【预防】

应积极预防感染。一旦发生要加强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预后】

本病发病多在6~12个月以后,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无严重感染,较轻患者预后较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