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177页(2038字)

伴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ataxia-telangiectasia immunodeficiency)最早由Syllaba(1926)报道,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特征。

【病因】

尚难以同一病因来解释其神经、血管、内分泌、皮肤、肝脏、免疫等多方面的损害。中胚叶发育障碍和免疫系统异常,可能是造成多系统损害的原因。

【发病机制】

近年发现本病染色体异常在染色体第11q,这一区域可能与 Thy~1区域连锁,由于 DNA修复机制的缺陷,染色体高频切断和移位,特别是T细胞染色体异常在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区域,是造成联合免疫缺陷的发病机制。

【病理】

1.淋巴系统 多数肠道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减少,皮质区和皮质下区的淋巴细胞减少,而网状细胞增多。胸腺或正常、或萎缩或介于二者之间。

2.中枢神经 大脑皮层神经元出现皱缩,大脑皮层和锥体束中有胶质小结。小脑皮质中层缺少普肯耶细胞和粒细胞。垂体嗜酸细胞常退行性变。延髓被盖区有轴索肿胀。脊髓前角细胞退行性变,脊髓后柱呈现脱髓鞘。

3.其他 骨骼肌多呈神经性萎缩。性腺发育不良。常见弥漫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和肺纤维化。有时可见到肝坏死,门静脉区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本病多于婴儿期发病,少数也可在4~5岁发病,临床症状多样,变化很大,主要有:

1.共济失调 多数病例在初学行走时,即出现行走摇摆、步态不稳、易摔跤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并出现手足徐动、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语言含混不清等症状,终致智力低下,精神呆滞等。

2.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扩张的出现晚于共济失调,多在幼儿期出现。首先见于球结膜,常对称性发生,逐渐延及颜面、肘窝、腘窝、手(足)背等处。尚可有皮炎、湿疹等皮肤损害。

3.反复感染 多在幼儿期发病,以呼吸道感染为多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呈反复发生或慢性经过,可并发支气管扩张。

4.其他 可有性腺及其他内分泌功能低下,对放射线的感受性增高,可致染色体受损,单核巨噬系统肿瘤的发生率也较高。

【诊断】

根据临床典型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1.外周血象 嗜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可减少,T细胞数正常或稍低。

2.血清免疫球蛋白减少 IgA、IgE减少,可同时合并IgG2及IgG4减少,少数患儿仅有IgE低下。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功能正常或低下。

3.T细胞对致裂原的反应低下 迟发型超敏皮肤试验多呈阴性反应,T细胞功能异常随年龄增长而趋明显。

4.其他 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增高,肝功异常,17-酮类固醇(17~ks)降低、促卵泡成熟素(FSH)增高。

5.X线检查 X线胸部平片常见胸腺缺如。肺部感染,头颅 CT检查可见脑室扩张及弥漫性脑萎缩。

【治疗】

本病尚无满意的免疫纠正疗法,以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为主。应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适时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应用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转移因子、胸腺素等免疫调节剂也可采用;胚胎胸腺或胸腺上皮细胞、同型骨髓移植等,亦有成功病例报道。

【预后】

本病发展缓慢,不少病人可存活至成年。早年死亡者多由于严重感染或恶性病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