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261页(1217字)

糖原是葡萄糖储备在体内的主要形式,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合成和分解糖原需多种酶的参与,若这些酶缺乏或减少,均能使糖原分解或合成减慢,累及不同组织而产生疾病。根据主要受累器官的不同,此病可分为12型,其中以Ⅰ型又称肝糖原累积症和Ⅱ型又称全身型最严重。这是一组隐性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

分为多型,仅将临床较常见的3型分述如下:

Ⅰ型:葡萄糖-6-磷酸酶不足或缺如,主要累及肝、肾,临床 特点为:

1.1岁内起病,肝大。

2.皮肤黄色瘤,脂肪堆积,生长延缓,常呈圆脸。

3.常因感染诱发酸中毒,可自新生儿期开始发作低血糖抽搐。

4.高脂血症、乳酸性酸中毒、酮血症、空腹低血糖、低血磷。

5.确诊靠肝脏活检组织的葡萄糖-6-磷酸酶的测定。

Ⅱ型:又称酸性麦芽糖酶(2-1,4-葡萄糖苷酶)缺乏症,病变累及全身,临床特点为:

1.多在2~6个月起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男孩发病多。

2.各组织均可发病,但以心肌最为严重。患儿常有厌食,呕吐,肌张力低下,阵发发绀,气促,球形心脏,轻度肝肿大及巨舌等。常因心力衰竭于数日内死亡。

3.糖耐量试验正常。

4.确诊须做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肝脏或肌肉活检组织酶的测定。

Ⅲ型:脱支酶缺乏,主要累及肝和肌肉。临床特点为

1.1岁出现症状,心脏、肝脏肿大为主诉。

2.其他症状如I型,但较轻。

3.横纹肌受累时,有肌力、肌张力减低。

【治疗】

1.高蛋白、多葡萄糖饮食。

2.控制低血糖发作,以防发生智能障碍。

3.对症治疗 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高血糖素、甲状腺素以控制低血糖,用碳酸氢钠控制代谢性酸中毒,用洋地黄控制心力衰竭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