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268页(5007字)
麻疹(measles,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上以发热。流涕、结合膜炎、咳嗽、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为其特征。幼婴及体弱儿童易有严重并发症。自1965年全国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是惟一传染源,潜伏期1~14d,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d内,眼结膜、咽、呼吸道的分泌物,尿及血液均有传染性。如并发肺炎,则传染性延至出疹后10d。
麻疹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喷嚏,咳嗽,说话时直接传入呼吸道。
凡未患过麻疹以及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为易感人群,一旦接触传染源,发病率可达90%,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以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最高。
在流行病学方面,易感儿于发病前10~12d左右有麻疹接触史,曾用被动免疫制剂或曾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潜伏期可延长到3~4周。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典型和非典型麻疹。
1.典型麻疹分四期
(1)前驱期(3~5d)有发热、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及全身不适,发病第2~3d,约90%病人在口腔两侧正对第2磨牙齿的颊黏膜处出现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数个,很快增多,融合成片,似鹅口疮,持续2~3d即消失,称为麻疹黏膜斑(费-柯斑)。
(2)出疹期 于发热的第4d先见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自上而下延伸至头部、额、面、颈、胸、腹及背部,再至四肢,2~3d内遍及全身,第3d手心,足底见疹,皮疹初为鲜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为2~5mm 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时疹色转暗,可融合成片,出疹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40℃ 左右,精神萎靡,咳嗽加重,有时嗜睡,谵妄,以至抽搐。
(3)退疹期(3d)出疹3~5d达高峰后,体温开始下降,于12~24h内降至正常,全身中毒情况迅速改善,皮疹按出现顺序隐退。
(4)恢复期(2周左右)皮疹消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以躯干为多,约1~2周消失。
2.非典型麻疹
与感染的病毒毒力强弱、数量多少、患儿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免疫状态有关,多见的有
(1)轻型麻疹 为一种部分免疫的表现,多系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或被动免疫注射者,8个月龄内的婴儿多见此型。临床症状轻,潜伏期长至3~4周。前驱期短,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皮疹稀,淡,色素沉着不明显,病程短。
(2)异型麻疹 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6个月至6年,当接种自然麻疹或再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时,可发生此型。急起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口腔无黏膜斑,2~3d后出疹,皮疹从四肢末端逐渐向躯干及面部发展,呈多型性,常伴四肢水肿与肺炎,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
(3)重型麻疹:体温甚高,高热持续在40~41℃ ,全部症状及呼吸道症状较重,出疹慢,皮疹稀少、暗淡或密集暗紫,有时呈出血性,可伴谵妄、抽搐、昏迷。多由于体弱营养不良,免疫低下或并发感染所致。
【并发症】
1.肺炎 多在麻疹病毒性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或两者的混合感染。麻疹肺炎全身症状重,病情发展快,病程长,易并发脓胸、脓气胸、纵隔气肿、肺脓肿、心包炎等。病程常迁延不愈,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
2.喉炎 多发生在出疹期。继发性喉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也可引起呼吸道梗阻窒息而死亡。
3.心功能不全 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主要由心肌炎,心肌营养不良变性所致,有时与寒冷有关。可表现为心力衰竭、虚脱或循环衰竭。
4.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常发生于出疹后2~6年,属于传染病后脑炎,也可能是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发病率约为0.01%~05%。临床表现似病毒性脑炎,部分可有耳聋、失明、癫痫、瘫痪或智力障碍等后遗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很少见,是麻疹的远期并发症,潜伏期约为2~17年,多发生在12岁以下儿童。患者逐渐出现智力减退,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脑组织退变。最后出现去大脑强直而死亡。
5.其他 有角膜炎、化脓性中耳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肠炎、阑尾炎,结核病变恶化或继发性淋巴结炎。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前驱期正常或稍增多,但出疹期却减少为本病特点。
2.巨细胞检查 取患者眼、鼻、咽分泌物及痰、尿沉渣在病程各期均可查见多核巨细胞。用免疫荧光法还可查见麻疹抗原,均有早期诊断价值。
3.血清学试验 可测定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其发病1月后血清抗体超过初期4倍或抗体>1∶60者,即可确诊,用酶联法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出疹期即有特异性IgM 出现。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患者(多数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d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d前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1)在口腔黏膜处见到柯氏斑。
(2)咽部或结膜分泌物中分离到病毒。
(3)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 抗体。
(4)恢复期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
似病例加1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或4项。
【防治】
1.一般护理
(1)室内每日通风数次。
(2)用开水清洁眼、鼻、口腔。
(3)适当保暖,防止受寒,但不宜过热,以免出汗过多,或导致高热惊厥。
(4)多饮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恢复期增加营养食物。
2.对症治疗 发热39.5~40℃ 以上者,可给少量退热剂或物理降温。每日进液量必须足够,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保证大便通畅。虽是高热,也要避免骤降,以防引起虚脱,过高热者可以给冬眠,烦躁时可适当给以鲁米那、安定;有惊厥或激惹者可给以镇静剂以防抽搐;剧咳者可给以适量镇咳药,并行超声雾化吸入;体弱者可早期肌内注射两种球蛋白,连续2~3d。无并发症者不用抗生素。
【并发症治疗】
1.肺炎 疑为细菌感染者,可给1~2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用至体温正常后5d,肺部啰音消失后停药;中毒症状严重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2~3d好转后即可停药,注意补液、给氧;体弱病重者可多次少量输鲜血或血浆,每次5~10ml/kg。
2.喉炎 保持室温,给氧,痰多应及时吸出,可用氢化可的松及麻黄素超声雾化吸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皮质激素及抗生素,越早越好,喉梗阻严重者应立即做气管切开。
3.心力衰竭 当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时,应立即用西地兰 0.03~0.04mg/kg加入葡萄糖水10~20ml中静脉注射,首剂用总量的1/2,余分1~2次,必要时可间隔4~6h后注射。周围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治疗。4.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参考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支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治疗,部分可阻止病情发展,但不能治愈。
【中医中药】
1.初热期(前驱期) 发热渐高,咳嗽流涕,目赤怕光,眼睑浮肿,泪水汪汪,口腔颊部近第2磨牙处可见“麻疹黏膜斑”,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则:辛凉透表。方选银翘散合宣毒发表汤加减: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桔梗 I0g,薄荷10g,前胡6g,荆芥10g,升麻3g,葛根10g,甘草3g。
2.见形期(出疹期) 高热不退,肌肤灼热,皮肤出现玫瑰样丘疹,针尖大小,扪之碍手,先见于耳后发际及颈部,渐及头面,胸背四肢。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毒透疹。方选清热透表汤加减:银花10g,桑叶10g,连翘10g,赤芍10g,葛根10g,升麻3g,蝉衣10g,甘草6g,知母6g,麦冬10g,紫草10g。
3.疹没期(恢复期) 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细微和糠麸样脱落,热退身凉,精神爽快,舌质红少津,脉细弱或细数。治则: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g,麦冬6g,桑叶6g,花粉10g,扁豆6g,甘草3g,生地10g,竹叶10g,丹皮6g,知母10g。
4.隐疹不透 疹色淡白、面白唇青,神倦肢厥,可伴泄泻,舌淡苔白脉弱。治则:扶正祛邪。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0g,白术6g,柴胡6g,当归6g,升麻6g,陈皮6g,甘草6g。草药单方:鲜芫荽30g,浮萍30g。水煎服、适用于初热期和见形期,帮助透疹。
【预防】
坚持计划免疫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但一旦发现麻疹病人,即应采取综合措施。
1.隔离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道。确诊后隔离至出疹后5d,并发肺炎或喉炎者应延长至出疹后10d。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做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
2.积极应急接种及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