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266页(1862字)

流行性感冒(epidemic 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起高热,全身痛疼软弱无力,而呼吸道症状轻。婴幼儿得病易并发肺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病初2~3d传染性最强,除新生儿外,其他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潜伏期 一般1~2d,短者数小时,最长3~4d,多于冬春季流行。

1.临床表现 起病急,呼吸道症状轻,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1℃ ,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痛,有些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称胃肠型流感。急性病容,咽部充血、水肿。结合膜充血。病程一般3~7d。乏力、咳嗽可持续1~2周以上。

2.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2)病毒分离:鼻咽部分泌物分离病毒。

(3)鼻黏膜印片:做包涵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4)血清学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在病后2~3周滴度较病初上升4倍以上。

3.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病毒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伤寒、麻疹前驱期、肺炎及其他热性病的早期相鉴别。

【诊断】

1.疑似病例

(1)近期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感”病人明显增多。

(2)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浑身酸痛和乏力等中毒症状,并伴有呼吸道卡他症状。

(3)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但发病急而恢复快,并伴有呼吸道卡他症状。

(4)流感流行期“上感”患者。

符合上述1,2项或1,3项或4项者为疑似病例。

2.确诊病例

(1)从患者鼻咽部采取标本分离到流感病毒,或查到流感病毒颗粒或特异蛋白或其特异核酸成分。

(2)测定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恢复期血清用NP抗原进行时异型补体结合测定其效价>1∶32。临床确诊:疑似病例具备1或2。

【防治】

1.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

2.病原治疗:

(1)盐酸吗啉胍(ABOB)每日10mg/kg,分3次进食后服用,连用2~3d。

(2)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每日10~15mg/kg静脉滴注,大剂量每日30~40mg分2次注射,滴鼻可用0.1%溶液,每1~2h1次,每次2~3滴。

(3)金刚胺盐酸盐每日4~5mg/kg分次服,连用5~7d。

(4)人白细胞干扰素,每次100万 U 每日1次肌内注射或喷雾,共用5~7d。

(5)潘生丁具有抗病毒作用,用量每日0.5~1mg/kg口服。

3.预防

(1)流行期间,减少儿童集体活动。

(2)在集体儿童机构,要求对患儿或可疑者,及早发现,并予隔离,一般隔离至热退后2d。

(3)接种 流感减毒活疫苗(多采用滴鼻或气雾法)及灭活疫苗(多采用皮下接种)。

上一篇:糖原累积症 下一篇:麻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