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6页(2047字)
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是根据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常设委员会通过的第二号指南并结合我国的实践而制订的。其中对标准的定义为: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1991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发布的ISO/IEC第二号指南对标准的定义又做了修改。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的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该定义还有一条注解:“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据了解GB3935.1-83将按上述定义进行修订或等同采用1991年版国际标准的定义。
对“标准”的定义要从三个主要方面去理解:
1.标准是对某一对象(称之为标准化对象)进行统一化描述的一种特殊文件。
(1)从系统的角度确定标准化对象,可以认为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等等)和元素(构成系统的最小单元)及其状态、运动过程或结果都是标准化的对象。例如ISO9000系列标准的对象是质量系统。产品标准,不论是硬件产品,软件产品、流程性材料标准还是服务标准,都是以某种运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的结果为对象的。又例如饮用水、矿泉水或大气环境的标准都是以构成生态系统的元素(水、空气等)的状态为对象的。
(2)标准文件是对标准化对象进行统一化描述的文件。核心是统一化。由于标准化对象是系统及其运动,因此这种统一化必然具有空间有效性和时间的有效性。例如,国家某项标准和企业的某项标准,其所统一的分别是在国家和企业的系统范围内某个标准化对象,而并不能对其他国家和企业的同一对象进行统一。又例如,由于事物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统一化的内函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标准文件也要随着对象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3)所谓特殊文件,主要是指标准文本的出版印刷型式、编写的格式、叙述的方式、文件编号和代码等等都有别于其他的文字材料(文件)。标准文本的编写、发布、修订等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2.为什么需要标准?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某种需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系统的角度讲,标准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工具之一。
例如,随着交通运输特别是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范围的人员、货物流通量剧增。但由于各地区(国家)语言文字的不同,给流通带来很多不便,于是产生一种需求:能否创造一种使人一看就懂的符号(图形)。结果便制定出一系列的图形符号国际标准。不管人们使用何种语言文字,只要看到一种很形象又简单的图形符号就可以知道饭店、厕所、急救站、问讯处在何处;就可以知道那些是危险货物,那些货物应当如何放置,如何防护等等。
又例如,各种家俱的尺寸与人体的尺寸和建筑物的尺寸有着很多内在联系;各种包装容器的尺寸与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尺寸也有很多内在联系。以前没有标准,就发生了家俱搬不进屋,运输工具或集装箱不能充分利用其容积的浪费现象。经过制定有关的尺寸系列标准就使运输系统或资源充分发挥了效益。
3.标准是怎样产生的?
(1)根据需要确定标准化对象。
(2)制定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这里特别强调综合,因为综合是达到编制标准目的的优化过程,制定出的标准是优化的结果。
(3)与标准的统一化有关系的各个方面要协商一致,否则标准的统一化就是纸面上的虚假的统一,不能实现制定标准的真正目的。
(4)标准要经过一个公认的(权威的)机构或受权的机构批准,并以特定形式发布,才能使标准在公认机构或受权机构的影响或管辖范围内对标准对象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制定标准的目的。
(5)由于标准化对象是处在系统之中和运动之中,因此标准也具有系统性,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