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316页(3831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流行病学】

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人类是志贺菌的重要储存宿主。急性菌痢早期病人排菌量大,传染性强,带菌一般为1~4周。志贺菌属通过粪-口途径而传播,以污染的手为媒介的接触传播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亦可经食物、水、苍蝇与蟑螂传播。人群对志贺菌属普遍易感,尤以学龄前儿童为多。本病全年均可发作,但夏秋季呈季节性高峰。潜伏期自数小时至7d,多数1~2d。

【临床表现】

1.急性期 根据病情又分为:

(1)普通型(典型):突起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大便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更多,量少,有时纯为脓血或呈黏冻状,常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便次频繁者,可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失衡。自然病程为1~2周。

(2)轻型(非典型):大便次数较普通型少呈稀便或黏液便,肉眼观察无脓血,显微镜下有少数红、白细胞。里急后重不明显或缺如,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多见于乳幼儿。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以全身严重毒血症状为主,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中毒面容,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及休克或昏迷,而肠道症状较轻且出现较晚甚至无腹痛与腹泻,用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才能发现黏液,显微镜下可见红、白细胞。

2.慢性期 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为慢性,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细菌耐药,合并营养不良及肠道寄生虫引起。病人常有间歇性排菌。患者除有痢疾症状外,可有头昏,失眠,健忘等一般症状和肠功能紊乱。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

2.大便镜检 可见大量红、白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临床怀疑中毒型菌痢而无腹泻者,可做肛门拭子或冷盐水灌肠,取排泄物做镜检。

3.病原学检查 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送新鲜的脓血便做细菌培养,可得阳性结果。病初1~2d阳性率高。

4.荧光抗体技术 用荧光标记抗体检查粪便中的病菌抗原,有助于使含少量菌数的标本呈阳性结果。

【诊断标准】

1.急性菌痢 ①急性发作的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有压痛。②粪便镜检白细胞(脓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以上,可看到少量红细胞。③粪便细菌培养志贺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①、②项。实验确诊:具备①、③项。

2.急性中毒性菌痢 ①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②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的症状。③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球(脓细胞)④粪便细菌培养志贺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①、②、③项。实验确诊:具备①、②、④项。

3.慢性菌痢:①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②粪便有黏液脓性或间歇发生。③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①或②。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①或②加③项。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需与肠炎、阿米巴痢疾、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高热惊厥。肠套叠、乙型脑炎、败血症等鉴别。

【防治】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2次大便培养阴性。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给以补液,纠正酸中毒及补充电解质。

(2)病原治疗:使用抗生素应注意:①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患儿大便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②宜选择易被肠道吸收的口服药物,重者可加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抗菌药物。③疗程不宜短于5~7d,足量用药3d,无效换药。可选如下1~2种药物: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 每片含 SMZ400mg和 TMP80mg,以 SMZ计算每日50mg/kg分2次服用。呋喃唑酮(痢特灵)用量每日100mg/kg,每日3次口服。磷霉素钠 每日100mg/kg,静脉滴注,与氟喹诺酮类有协同作用。丁胺卡那霉素 用量每日 4~8mg/kg。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个别可有耳毒性或肾毒性。头孢氧呱唑(先锋必)第三代头孢菌素,每日50~100mg/kg,分3次口服。吡哌酸 每日25~50mg/kg,分3次口服。氟哌酸(诺氟沙星)用量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5岁以下小儿慎用,可影响骨骼发育。肝、肾功能欠佳者慎用。静脉给药可用环丙沙星。

2.中毒型菌痢 治疗原则是抗菌,抗毒素和抢救危重症状。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同急性菌痢,应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再改用口服。

(2)控制体温:①物理降温:冷盐水灌肠,酒精擦浴,大血管处冰袋外敷及洗温水浴(水温低于体温2~3℃)。②药物降温:选用消炎痛每次0.5~1mg/kg,或 APC口服,无效者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日各1mg/kg,肌内注射或加 5% 葡萄糖静脉滴注,每2~4h1次,可连用2~4次,冬眠时间不超过12~24h。

(3)止惊:水合氯醛每次50mg/kg灌肠,鲁米那每次5~10mg/kg或安定每次0.1~0.3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速度要慢,用时注意观察呼吸。惊厥不止或反复发作者用20% 甘露醇每次 1~2g/kg静脉注射,必要时4~8h可重复,以防止脑水肿。

(4)防治循环衰竭

1)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首先给以2∶1等张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1份等渗含碱液如1.4% 碳酸氢钠)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快速输注,可快速扩充血容量。然后可给以3∶2∶1液(3份糖水,2份生理盐水,1份1.4% 碳酸氢钠)继续输注每日80ml/kg,参考尿量及血压调整输液量及速度。

2)6%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疏通微循环和扩容,20ml/kg静脉滴注,注意个别有过敏反应。

3)血管扩张剂使用 疾病早期应给予血管扩张药,以解除血管痉挛。可用阿托品每次0.03~0.05mg/kg,静脉注射,每 5~15min1次。莨菪碱0.2~2mg/kg同上,待面色转红,四肢转暖,血压回升稳定后减少用药次数或停用。

4)经一般治疗血压仍不稳定者可用多巴胺每分钟10~20μg/kg,静脉滴注,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肾脏血液供应及升压作用。

(5)中药治疗:用清热解毒凉血药,如黄连解毒汤;惊厥用紫雪丹。

3.慢性菌痢 宜采取以抗菌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抗菌治疗应根据药敏联合应用两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疗程延长到10~14d。也可用氨基甙类抗生素配制灌肠液,加强的松保留灌肠,7~10d为1个疗程,每日1次,可促进肠道黏膜病变恢复。对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功能紊乱者,应给以调整,可用微生态疗法,如口服乳酶生,促菌生等。

4.预防 接触者应观察7d,及时隔离病人并彻底治疗。把住"病从口入"关,不吃生冷变质、不洁食物,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