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香港手册

资本构成

书籍:香港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香港手册》第84页(1663字)

指香港资本的主要组成以及各种资本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自1842年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割占后到现在,经过150多年,尤其是70~80年代的演变和发展,香港的资本结构已基本上形成了以英资为主导、以华资为主体、以中资及日本、美国、东南亚、台湾、澳洲等国际资本为辅助和补充的格局。(1)英国资本。香港被英国割占统治的150多年间,英资凭借港英政府的种种特权,在香港经济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资将在内地的业务收缩到香港。“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英资财团将大量资金调往海外发展,为华资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英资的和记黄埔、九仓、青洲英坭、会德丰、香港电灯等重要上市公司先后落入华资大财团手中,英资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某些行业如地产业等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并渐处下风。但尽管如此,英资在香港经济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尤以汇丰、怡和、太古、嘉道理、香港电讯5家财团的影响力最为深广。据统计,截止1993年底,这五大财团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达11028.1亿元,占香港股市总值的36.4%。英资的势力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公用事业、地产业、进出口贸易及批发零售业、酒店业及服务业。(2)本地华资。即香港本地中国人的资本。从香港开埠以来的一百多年来,华人资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今天已发展成几十家财团,成为香港资本构成中的主体成份。据估计,目前华资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约占香港股市总值的55%左右。华资在房地产、制造业、建筑、外贸、饮食等行业中占优势,在公用事业中地位上升,在金融业中有所削弱。(3)中国资本。即来自中国内地的国家资本。中资在香港是仅次于华资、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中资在港经营的时间较长,四大历史悠久的中资集团(中银、华润、招商、中旅)的前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已在港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在1949年后的30年中,香港的中资机构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市政府纷纷到香港设立代表机构,推动中资企业的迅速发展。目前,中资在港上市公司的市值,约占香港股市总值的5%左右。中资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进出口贸易及零售商业、运输仓储、旅游及酒店业、地产建筑业等。(4)美国资本。早在50年代,美资已涉足香港的制造业,长期以来,美资均为香港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但80年代以后,美资的发展势头不如中资及日资,逐步退居为第三位。据统计,截止1992年底,美国在香港开设的公司超过900家,直接投资累计已达85.4亿美元,其中,投资于批发贸易占34%,制造业占26%,金融、保险和地产占15%,银行占11%,石油占5%,服务业占4%,其他占5%。(5)日本资本。日本对香港的投资始于50年代初期,但直到80年代以后,日资才大量涌入香港,投资领域从以前的制造业扩展到金融保险、百货零售、地产建筑等行业。截止1993年3月底,日本在香港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达115亿美元,而日商设立的公司,已超过1600家。目前,香港已成为日本在亚洲地区的第二大投资场所,仅次于印度尼西亚。(6)其他外来资本。在香港的外来资本构成中,还包括台湾资本、东南亚各国资本和澳洲资本等。台湾是在80年代以后加快其对香港投资的步伐的。1993年台商在香港的直接投资大约有35~40亿美元,设立的公司近3000家。其投资重点是贸易、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东南亚国家投入香港的资本在80年代后期以后明显增多。据估计,目前,东南亚诸国在香港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100亿美元。其投资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投资范围比较广泛,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重点,涉及贸易、制造、百货、酒店、航运、传播等多个行业。二是以集团性投资为主。港澳资本在香港外资中所占比重较小,但1986~1988年澳资投入香港的资本增长很快。据估计,澳洲资本在港投资总额在20亿美元左右,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基础建设、通讯、制造业及贸易等行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