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科学属性和学科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45页(1348字)
会计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对此,建国初期就开始了争论。当时,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会计必然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会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邢宗江等:《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新会计》1951年第1期)。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会计是一门应用科学或技术科学,是研究生产力的一门学科,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因此,在本质上无所谓阶级性”(陶德:《“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新会计》1951年第4期),但是这种观点很快就受到了批判。打倒“四人帮”以后,通过讨论,大家基本上统一了认识,认为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讨论中,一些文章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经济管理两重性的科学论点,具体分析了会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会计既有它的自然属性,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有着共同的内容和要求;又有它的社会属性,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生产力发展有关,而且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也紧密相联,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会计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会计的学科体系,长期以来,一直采取50年代苏联的模式,主要包括会计原理、专业会计、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分析等“老四门”。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使会计学的内容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会计学科体系包括会计原理、财务会计、专业会计、管理会计、宏观经济会计、国际会计、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发展史、电子计算机会计等十多个分支学科(余绪缨:《关于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问题》,《会计研究》1982年第2期),目前,各个分支学科几乎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管理会计的建立和应用 管理会计是我国新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企业通过学习,应用管理会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当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如何使管理会计适合我国国情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各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杨纪琬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经济责任制,从事后算帐转向事前算帐和事中控制,讲究总体研究方法,重视应用数学,但不要迷信数学(杨纪琬:《努力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二)会计史的研究 会计史的研究曾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对会计史料的整理,也重视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会计史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郭道扬所着《中国会计史稿》(上册),是近年来研究我国会计史的一部专着。
(三)电子计算机会计的研究 近年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大型企业和银行系统纷纷开始探索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大专院校也开始设立这方面课程,学术界也发表了一些会计工作电算化的论文,在会计工作电算化的研究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