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空白陆续填补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95页(2329字)

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空白的填补,同着名史家、史着、史学流派研究的深入,点面结合,相互补充,使对中国史学的研究逐渐增加着“史”的特点,从这一方面反映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逐步形成。

1.对各个历史时期史学的综合研究 从先秦一直到宋元时期,都有关于各个历史时期史学、史籍或历史编纂学的综合探讨,其中有对某一历史时期史学的论述,也有对某一朝代史学的考察,还有论述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的。明清时期的史学,亦开始注意综合性的考察。近代史学研究也出现了综合性的成果。白寿彝、瞿林东《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勾划了1919年以来六十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对各个历史时期史学的某些专题研究 这些专题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有论古代史官与典籍的形成及其作用的,有关于杂述与方志、地记、谱学、史论、家学传统、少数民族史学的,有涉及史学与政治关系、《实录》、修史与史料工作的,有专论统治者在修国史中的斗争的,还有剖析“六经皆史”、“经世致用”等思想问题的。近代史学中,有专论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数量不多,却有一定影响,如叶桂生、刘茂林《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怎样在社会史论战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3.对各个历史时期史家、史着的新的研究 这同着名史家、史着研究相辅相成,在史家和史着的研究范围上,大大改变了50-60年代的状况。一是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小史家、史着甚至不为人注意的史家、史着进行研究,填补着众多的空白。一是对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各种体裁的史着进行研究,突破以往只注意纪传体、编年体等几种主要体裁史书的局面。同时,对着名史家、史着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纠正了过去的一些成说。近代史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研究,多从其治史道路、学术思想、学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介。各种类型的当代史学家评传不断问世。

4.编写中国史学史的条件逐渐成熟 在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在对中国史学研究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基础上,8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四部中国古代史学史专着,集中反映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状况和学科逐步形成的程度。它们是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仓修良和魏得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黑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张孟伦《中国史学史》上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这几部着作都以各自的编写体系或论述表明着它们的撰着者对史学史这一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和内容、所含内容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分期标准和阶段划分、编写原则等等)的认识,表明着对中国史学遗产的态度。

即将出版的《中国史学发展史》由尹达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室组织并参加编写。该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勾划了中国史学从起源到形成科学的基本过程,即把下限写到1949年,并注意对中国史学发展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的探索。

这几部中国史学史的专着,对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它表明中国史学史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当然,这是一门新形成的学科,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其成长、发展进程中逐渐加以解决。随着学科的发展,还会陆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推动学科继续向前,编写出更多更具时代水平的中国史学史专着来。

【参考文献】:

一、专着: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二、论文: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人民日报》1964年2月29日。

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汪伯岩:《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4期。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2、3、4期。

师宁:《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6期。

谢保成:《对我国封建史学基本特点的初步认识》,《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2期。

萧黎:《建国以来〈史记〉研究情况述评》,《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5期。

张大可:《三十年来〈史记〉研究述评》,《人文杂志》1983年第6期。

宋衍申:《试探建国以来的〈资治通鉴〉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