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国人种和文化西来说”的澄清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00页(4945字)
早在1925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根据他先后在河南渑池仰韶村以及甘肃、青海等地考古所获,将这种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分为六期,由此得出“中国人种和文化西来”的结论(《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五号,1925年)。我国学术界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裴文中指出,新疆的彩陶文化,实较黄河流域为晚,故“文化西来说”,“似有修正之必要”(《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50年9月)。尹达认为,安特生的理论根本靠不住,他没有把考古文化堆积的层位关系弄清楚,其科学价值也相对地减低(《新石器时代》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10月)。安志敏指出,安特生的分期,主要错误是颠倒了它们的相对年代和把它们当做同一文化系统(《关于甘肃远古文化的一些新证据》,《历史教学》1958年第1期)。李亚农认为,中国民族原来就是东部亚细亚的居民(《西周与东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岑家梧认为,中国人种文化西来说,是以部分决定全体,相同物质生活条件和地理环境,可以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中国原始社会史稿》,民族出版社,1984年3月。按:原书写于1958年)。50年代的这种讨论,从考古学角度和理论上否定了“中国人种和文化西来说”,使有关问题得到澄清。
【参考文献】:
一、专着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同上,1961年;《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同上,1962年。
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54年。
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李亚农:《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
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
肖永清等:《中国法制史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友三:《中国无神论史纲》,同上,1982年。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店,1961年。
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
田昌五:《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
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河南省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
李民《〈尚书〉与古史研究》(增订本),中州书画社,1983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同上,1984年。
二、论文
吴汝柞:《夏文化初论》,《中国史研究》1978年第2期。
赵钖元:《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国家的形成问题》(上、下),《殷都学刊》1984年第2、3期。
季家骥:《宗法今解》,《学术月刊》1982年第5期。
杨英杰:《周代宗法制度辨说》,《辽宁师院学报》1982年第6期。
钱宗范:《西周春秋时代卿大夫世族内部的宗法制度》,《历史论丛》第2辑,1982年。
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杨向奎:《试论先秦时代齐国的经济制度》,《文史哲》1954年第11期。
赵世超:《西周的公社是农村公社,还是家长制家庭公社》,《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胡方恕:《周代公社所有制下的贵族私有土地》,《中国古代史论丛》第3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史建群:《试论晋“作爰田”及其影响》,《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林剑鸣:《井田和爰田》,《人文杂志》1979年第1期。
罗元贞:《晋国的爰田与州兵》,《山西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彭益林:《晋作辕田辨析》,《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增刊。
刘泽华:《论战国时期“授田制”下的“公民”》,《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李学勤:《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光明日报》1983年11月30日。
余扶范、叶万松:《试论我国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李根蟠、卢勋:《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范楚玉:《试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王静如:《论中国古代耕犁和田亩的发展》,《农业考古》1983年第1、2期、1984年第1、2期。
杨巨中:《从云梦秦简看秦的生产关系》,《人文杂志专刊》,1982年。
唐赞功,《云梦秦简官私奴隶问题试探》,《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3辑。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收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胡家聪:《侈靡篇断代质疑》,《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辑。
李育安:《论荀况的经济思想》,《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张寿彭:《孟子经济思想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张敏如:《商鞅的人口思想》,《人口与经济》1981年第6期。
丁鹏:《商鞅经济思想简论》,《经济学集刊》第2集,1982年。
柳思维:《我国古代轻商思想的出现及延续》,《岳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
唐嘉弘:《春秋时代的戎狄夷蛮》,《民族论丛》第2辑,1982年。
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秦农:《对狄族基本构成的初步探索》,《民族论丛》第2辑1982年。
何介钧:《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湖南境内的民族分布》,《求索》1983年第4期。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王俊杰:《论商周的羌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羌》,《西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熊存瑞:《先秦匈奴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何浩:《巢国史迹钩沉》,《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何光岳:《群舒与偃姓诸国的来源和分布》,《江淮论坛》1982年第6期。
李学勤:《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文物》1979年第1期。
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黄盛璋:《关于战国中山国墓葬遗物若干问题辩正》,《文物》1979年第5期。
赵光贤:《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李锦全:《实事求是评价先秦儒法两家的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庞朴:《孔子评价中的分析》、《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人民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