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交通史研究的开拓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39页(1853字)

建国以来,史学界大力开展中外关系史的研究,特别重视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国外个别学者对于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不同看法,如:日本藤田丰八认为“中国向来就不长于海术,尤以蒙古土耳其血统之汉人为然”(藤田丰八着,何健民译:《中国南洋古代交通丛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德国人夏德(F·-Hirth)和美国人柔克义(W·W·Rockhiu)也认为唐朝以前,中国船未到过波斯湾。5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章巽连续在《地理知识》上撰文阐述中国开辟海上交通的历史,以修正藤田等人的错误观点(《地理知识》1955年6卷第11期-1956年7卷第2期)。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海上交通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论证汉武帝时就已大规模开展海上交通。到东汉时,中国商船就直接渡过六甲海峡,横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从红海到达大秦(周连宽、张荣芳:《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文史》1980年第9辑)。从古文字、考古文物并结合东西方文献,更进一步证明:中国古代的航海知识、造船技术和对天文气象的认识,远比日本和印度洋各国先进。说“中国向来不长于海术”是没有根据的(汶江:《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海交史研究》1984年第6期)。对于中国海上交通的优势,是在何时丧失的,杨翰球认为:16世纪后中国航海贸易虽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上看,这时占主要地位的是欧洲人。中国航海贸易遂逐步由优势变为劣势,由主动变为被动。中国私人贸易在本国政权和西欧航海势力双重压力下得不到充分发展,反过来又扼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中国社会从16世纪开始落后于西欧。中国自此消失了海上优势(《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晔:《后汉书》。

杜佑:《通典》。

马端临:《文献通考》。

王溥:《唐会要》。

《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1983年。

《大唐西域记》。

《法显传》。

木宫泰彦着,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胡秋原:《近百年之中外关系》,中国文化社,1943年。

《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3辑,1983年。

藤田丰八着、何建民译:《中国南洋古代交通丛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斯坦因:《古代和阗》,津,1907年。

夏德:《中国古代史》,纽约,1918年。

柔克义:《佛教文化及其早期历史》,伦敦,1884年。

吕澂:《印度佛教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任继愈:《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三联书店,1963年。

黄心川:《印度近代哲学家辩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金克木:《梵语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4年。

陈翰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商务印书馆,1959年。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