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73页(1222字)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拓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我国中世纪史学中一个带有方向性的突破。1982、1983和1985年,分别在昆明、长春、天津和广州举行以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为主要议题的学术会议。从已发表的文章看,有的着重指出西欧的封建等级所有制和庄园农奴制有其脆弱性,易于被商品经济冲破;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牢固性等因素,使封建制难于解体。有的认为西欧的农牧混合生产结构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单一农业结构造成了不同结果。有的着重比较了西欧城市作为拥有相对独立自治权利的工商业中心与东方、中国的封建城市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等不同特点,认为这是封建制解体难易不同的重要原因。有的着重从封建政治制度方面比较,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统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中国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不少研究者倾向于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差异的综合作用,去探讨东西方封建制解体迟早不同的原因。有的还力图从整体结构或系统论角度,探讨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归根到底是农业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发展条件和状况的差异,引起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结构、体制的差异和封建制解体早晚的不同。这一观点在1985年5月于天津举行的“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上,引起热烈的争论。另一些研究者则侧重于在比较研究中求同,而不像前一类论着侧重于求异。这些文章分别从封建化过程、土地所有制、农民依附形式、城市和封建专制制度等方面论证东西方或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方面并无重大差别,而各自的特殊性只具有第二位的意义。无论是侧重于求异或是求同,彼此论点也不尽相同,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在讨论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根底深厚、学贯中西的史坛老前辈,也发表了比较研究的成果,如周谷城的《论古封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吴于廑的《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王仲荦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等文,均予史学研究者以可贵的启迪。此外,人们还越来越注意吸取外国比较史学中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和方法,计量方法和一些横断科学方法也开始引进。新的比较研究方面的专着即将问世、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世纪史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做大量的学科基本建设工作,诸如基本史料和要籍的系统的搜集、编译和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机构的加强,空白和薄弱领域的填补,以及对外学术联系的建立等等方面,都还需付出艰巨的努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