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90页(836字)
一、对早期中美关系的评价 有的认为,1784年“中国皇后号”首次在广州通商,把美国的商业掠夺引向中国,使中国增添了一个新的劫掠者。美国对中国进行商业扩张的时期,始于“望厦条约”。有些研究者则持不同观点,认为早期中美交往,关系平等和友好。这时的中美关系纯粹是贸易,谈不上侵略。
二、美国对中国的领土野心问题 有的提出,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109年期间,在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中,美国是唯一没有占领中国领土的国家。有的认为这种提法不科学,因为,美国同其它列强一样,曾积极向外扩张领土。19世纪末只是因为主、客观原因,美国才失去参与瓜分中国的机会,但这不等于它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丁名楠、张振鹍:《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三、“门户开放”政策 有的认为,这一政策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作用。许多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这一政策是彻头彻尾帝国主义性质的,其目的在于保持和扩大美国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列强最后之所以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政策所强化的侵华政策一直继续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
四、华工问题 有的提出,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工人参加美国西部建设,是中美友谊历史篇章的一部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许多人不同意以华工作为中美人民友谊的象征,认为华工当时在美国处于受屈辱受苦难的奴隶地位,美国政府不断制订法律限制和排斥华工。一些研究者根据史实,剖析了19世纪后期美国排华的背景和排华法案的内容。华工被掠贩至北美,是为了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华工所受虐待比奴隶更甚,殖民者用最残忍的手段,榨尽华工的全部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