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95页(1213字)

从整体上说,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这在史学界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从1939年9月1日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这段时间里,战争属于什么性质。近年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没有什么帝国主义战争阶段。理由是:(1)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同一切被压迫被侵略和被威协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对德宣战,客观上有利于波兰人民的抗德斗争(李巨廉:《略论二次大战初期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保卫祖国的口号》,《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1期)。(2)被侵略的民族和国家进行的战争当然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王振德、侯成德:《略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5期)。(3)英、法对德宣战不仅是为了保卫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支援,是对正在准备抵抗入侵的南斯拉夫等许多欧洲中、小国家的支援(谢建明:《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几个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2期;罗荣渠:《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王文庆:《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从1939年9月大战爆发到1940年4-6月,为帝国主义战争,这以后为反法西斯战争。理由是:(1)产生这次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制度,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帝国主义政策,英、法援助波兰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拒绝帝国主义重分它们的脏物而去利用波兰的。(2)作为交战一方来说,英、法对德宣而不战,谈不上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3)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英、法政府立即准备出兵援助芬兰,这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继续,暴露了英、法积极反苏而没有反法西斯。(4)在苏芬战争期间,英、法、美与德、意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幕后外交活动,企图使英、法同德国言归于好,共同对付苏联。这正是帝国主义政策的表现。只是在德国进攻西线后,英国开始坚决执行反法西斯政策,法国为恢复民族独立自由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这才转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三种观点认为,大战初期属于帝国主义战争。理由是:(1)不能设想,英、法这些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只是“为民主而战”,或者肯为保卫其他弱小民族的生存就去投入战争。(2)战争中的反法西斯的、民主和民族解放的因素在苏联参战前早已存在,并且不断增加,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成为主要交战一方时,量变急剧加大才产生质变(周希奋:《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性质》,《中学历史教学》(广东)1980年第4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