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60页(809字)
敦煌石窟是一座蕴藏4-14世纪的绘画和彩塑的艺术宝库。早在40年代初已有美术家来此考察、临摹,张大千就是其中之一。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献身于敦煌艺术的美术工作者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孙儒僴等相继来所开展工作,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调查、研究、临摹。其临品曾在南京、重庆等地展出,受到国内文化界的称赞。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心工作仍以临摹为主。临品曾在印度、缅甸、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日本和北京、上海、兰州等地举办过20余次展览,这对于宣传祖国古代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学习民族艺术遗产,起了积极作用。出版的大型画册有《敦煌画库》、《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唐代图案》以及中日两国合编的《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向达的《敦煌艺术概论》、周一良的《敦煌壁画与佛经》、王逊的《敦煌壁画和宗教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问题》及潘絜兹的《敦煌莫高窟艺术》等着述是对敦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源流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敦煌艺术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更为广泛深入,对敦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演变与规律以及探索宗教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的专着不断发表,如常书鸿、李承仙的《敦煌飞天》、段文杰的《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李其琼的《隋代莫高窟艺术》、关友惠、欧阳琳的《敦煌图案初探》、孙纪元的《敦煌彩塑和它的制作》、万庚育的《敦煌壁画的装饰性》、李泽厚的《神的世间风貌》等。对敦煌音乐舞蹈的研究更是盛况空前,庄壮的《敦煌石窟音乐》、叶栋的《敦煌曲谱研究》、何昌林的《敦煌琵琶谱之考、解、译》、叶宁的《敦煌舞与敦煌学》、吴曼英、李才秀、刘恩伯的《敦煌舞姿》、王克芬的《敦煌“舞谱”残卷探索》都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着。陈应时的《敦煌曲谱研究实录初篇》及《实录补遗》则记录了1937-1983年26位中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及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