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69页(2365字)

内蒙古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是解放后才开展的。在东南部,通过1960年对药王庙和夏家店的试掘,认为以前的“赤峰二期文化”,是时代与文化面貌不同的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在燕山南北广有分布,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北起西拉木伦河以北,南至承德地区,年代约当西周春秋。对这两种青铜文化,刘观民、徐光冀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两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创刊号)一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在中南部,经过发掘而含有青铜时代遗存的遗址有大口、朱开沟和白泥窑子等处。对大口遗址的上层堆积,吉发习、耀圻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79年第4期)中暂称“大口二期文化”;另一种意见将它统归为“光社文化”(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近年识别出的“白泥窑子第五种文化”,发掘者认为它另具特征,不同于大口二期文化,也不属光社文化。大口二期文化与白泥窑子第五种文化的年代均约当夏商时期。

【参考文献】:

裴文中等:《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年8卷2期。

吴汝康:《河套人顶骨和股骨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年2卷2期。

董充荣等:《河套人化石的新发现》,《科学通报》1981年19卷2期。

汪宇平:《内蒙古伊盟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第10期。

内蒙古博物馆等:《呼和浩特东郊旧时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发掘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

吕遵谔:《内蒙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时代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

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0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2期。

崔璇、斯琴:《白泥窑子考古新收获》,《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同上:《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工作队:《敖汉旗大甸子遗址1974年试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2期。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编:《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

侯仁之、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考古》1973年第2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瞪口县陶生井附近古城古墓调查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7期。

李作智:《隋唐胜州榆林城的发现》,《文物》1976年第2期。

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第5期。

崔璿:《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第5期。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包头郊区召湾汉墓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第1期。

内蒙古博物馆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78年。

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乌盟文物站:《察右前旗豪欠营第六号辽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9期。

项春松等:《内蒙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文物》1982年第1期。

盖山林:《内蒙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文物》1980年第6期。

苏秉琦:《现阶段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问题》,《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分享到: